孤獨感在青少年期達到高峰,因為人際關係需求成為身份認同的核心。
關鍵要點
青春期是關鍵時期,超過50%的青少年經歷反覆的孤獨感,並產生持久影響。
慢性孤獨感增加了抑鬱、焦慮和自殺意念的風險,這些影響會延續至成年期。
青春期的壓力反應性增強可能導致社交退縮,進而促成慢性孤獨感。
針對社交技能、壓力管理和家庭支持的干預措施可能打破孤獨的循環。
孤獨感是人類普遍的經歷,幾乎每個人都會面對。但慢性孤獨感,特別是在青春期,可能帶來深遠的後果。
為了深入探討這一經常被忽視的現象,心理學家Sally Hang及其同事在2024年發表了一個新的青少年孤獨感模型,這個模型的優點在於其整體性,整合了生物、社會和人格因素。
孤獨感在青春期達到高峰
雖然孤獨感可能在任何年齡階段發生,但青春期似乎是一個特別脆弱的時期。超過50%的青少年報告稱經歷過反覆的孤獨感,這與報告類似經歷的不到20%的兒童形成鮮明對比。
為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孤獨感如此普遍呢?
青春期充滿了許多身體和情感上的發展變化。
這是一個社會關係成為身份認同核心的時期,朋友和同伴群體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青少年高度敏感於周圍的社交動態,經常將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同伴進行比較。
當青少年感覺自己不如他人那樣連結或被接受時,孤獨感可能就會出現。
COVID-19陰影下的獨特視角
COVID-19疫情突顯了青年孤獨感的問題。根據Hang等人(2024年)的研究,為了抑制病毒傳播而採取的社交隔離措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心理後果,許多年輕人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立感、無意義感,甚至有自殺意念。
缺乏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加上疫情帶來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導致青少年中情緒障礙的上升。這種因疫情引發的孤獨感為研究社交隔離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生物壓力反應性與孤獨感
Hang等人(2024年)的研究的一個新貢獻是探討了青少年孤獨感的生物學基礎,特別是壓力反應性的角色。
青春期是一個壓力增加的時期,這源於社會壓力和與青春期相關的生物變化。這種增加的壓力反應性在退縮行為中起著顯著作用。
當青少年面對壓力時,他們的身體會釋放更多的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變化可能會影響社交行為。
有些青少年可能會採取“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面對壓力時更容易產生衝突或社交退縮的傾向。不幸的是,這些行為可能將他人推開,導致進一步的孤立,加劇孤獨感。
有趣的是,並非所有青少年對壓力的反應都相同。Hang及其同事(2024年)討論了一種替代壓力反應,稱為“傾向與結交”,即某些人面對壓力時會尋求社交連結並表現出親社會行為。
情感調節技能的不足
青春期的慢性孤獨感不僅僅是短暫的情感,它對心理健康有著長期的影響。作者指出,持久孤獨感與心理健康障礙(如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甚至自殺意念)之間存在著令人擔憂的聯繫。
經歷持續、無法解脫的孤獨感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在成年後面臨情緒障礙,這對他們的幸福感造成長期影響。
青春期(如更年期)可能會暫時使人無法調節情緒。矛盾的是,孤獨感也可能使情緒控制變得更加困難。當一個人獨處時,更容易感到被遺棄或不受歡迎。
這種自我否定會加劇壓力,並進一步強化負面的觀點和情感失控。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