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信仰的家中談信仰:祖父母如何與孫子自在說上帝而不衝突。
Share
我們〈Ask the Therapist〉專欄作家 Lori Gottlieb,為一位覺得分享信仰受限的讀者提供建議。
我的兒子與兒媳已結婚六年,直到幾年前他們在家招待我們之前,都沒有和我們這邊的家人一起過耶誕節。
在我們家,參加耶誕戲劇、唱詩歌、出席燭光教堂禮拜,一直是我們慶祝與傳統的一部分。那一年這些都沒有發生,甚至連餐前祈禱都沒有。
在他們家舉辦的第一次家庭耶誕聚會上,大家拆禮物時,我的兒媳堅定地說:「喔,沒有上帝!」我們家其他人彼此側眼看了一下、挑起眉毛,但什麼也沒說。
自那之後,我兒子與兒媳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我的第一個孫子。我不確定該如何、也不確定何時提出我們在信仰上的差異,以及我的兒媳是否會接受他們的兒子學習這些差異;同時也要向她說清楚,最終將由我的孫子自己決定他選擇相信什麼。
我的兒子在這個話題上保持沉默,但在私下他對接受我的祈禱或我提到我從小養成、他也受過的宗教信仰並不反對。
我的兒媳非常聰明,且可能在不經意間讓我感到畏縮,但能自由地唱詩歌、並且能在談及信仰時與我的孫子自在交談、不必時時監控自己的用語,對我而言很重要。
我緊張時容易結巴,所以我要如何以最佳方式處理這個微妙的話題,既避免衝突,又維持她對我的好感?
來自治療師:
這看似是關於信仰差異的問題,但我認為從根本上說,它關乎做自己的自由。這與你需要在孫子面前展現真實自我有關。那不只是正當需求,也是一種能對他很有幫助的典範。
讓我們從一個基本前提開始:你與孫子的關係就是—你與他的關係。就像他生命中的所有大人一樣,你會與他建立自己獨特的連結。祖父母之所以可貴,部分原因在於他們不是父母—他們帶來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歷史與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的兒媳不相信有上帝,這是她的權利。你相信有上帝,這同樣是你的權利。這不是一個必須被解決的「問題」。你們只是兩位擁有不同世界觀的人,而你的孫子很幸運,能在成長中同時認識你們兩位。
我說幸運,是因為孩子並不脆弱到一遇到相互矛盾的想法就會崩潰。你的孫子會知道奶奶相信上帝並祈禱,而他的父母不相信上帝也不祈禱。他會看到:有人去教會、有人不去;有人唱耶誕詩歌、有人不唱。更重要的是,他會明白他所愛的人可以用不同方式看待世界,卻仍能彼此相愛。
孩子最終形成自己信念的方式,就是接觸不同的想法、提出問題,並觀察生命中的大人如何面對分歧。如果你唱〈平安夜〉而他問那是什麼意思,接著再去問他的父母,這並非需要警鈴大作的事情。那就是童年。隨著時間,他會找出與自己共鳴的東西。
雖然你的兒媳曾在你們家人面前表達她對上帝的看法,但你並未說她明確要求你不要分享你的看法。然而你提到你的兒子在私下對你的祈禱與信仰「沒有異議」,這讓我不禁好奇他是否也在妻子面前不太敢做自己。我希望不是如此。
正如孩子不會是父母的意識形態複製品(你的兒子就是完美例子),配偶之間也不必是彼此的意識形態複製品。在伴侶與家庭治療中,我常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障礙與其說是「議題」本身,不如說是無法接納關係中個體差異的必然性。
基於此,現在正是釐清如何打造一個不僅允許、甚至尊重不同信仰的家庭的好時機。你可以用以下方式與兒子與兒媳談一談:
我知道我們有不同的信念與傳統,而我尊重你們教養兒子的方式。我也想讓你們知道,當我和我的孫子在一起時,我會做我自己—這包含對我的信仰誠實。我不會試圖讓他改信、說服他任何事,或削弱你們。我只是不想假裝成不是我的人。如果他提出問題,我會從我的觀點回答,並清楚表明這只是我看事情的方式,而不是所有人的方式。
這個做法有三個效果。第一,它把對話從宗教辯論移向如何在家人之間真誠相處。第二,它展現對他父母信念的尊重,同時也為你的信念留出空間。第三,它避免就你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進行一場常常變得過度複雜的協商。
這會讓你的兒媳一開始感到不舒服嗎?也許。但不舒服與傷害不同。事實上,你兒媳的聰明不該讓你畏縮—而應讓你安心:她有能力理解你並不是想灌輸你孫子什麼;灌輸關乎控制、權威與壓制替代選項。你只是想做你自己。而在一個真正開放的家庭—我推測你的兒媳會說她重視這點—那應該是受歡迎而非具威脅的。
最終,你的孫子對你們關係的記憶,與其說是神學,不如說是:有一位對他真誠的祖母—唱打動她的歌、實踐讓她喜悅的傳統、給予溫暖與愛;並讓他看見,即使深信某件事,也能愛那些相信不同的人。



![燙金小囍字貼紙 [24枚]](http://wish.with.tw/cdn/shop/products/hqdefault_2cb3b4c8-ec0a-453e-a8be-1b14dad58faf.jpg?v=1619698098&width=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