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快樂關鍵:信任,讓幸福更穩定、更長久、更自在的生活。

被忽略的快樂關鍵:信任,讓幸福更穩定、更長久、更自在的生活。

最新研究揭示為何信任對我們的幸福如此重要。

幸福是我們大多數人渴望的事物,許多人將其視為人生的最終目標。你可能在成就、關係,或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裡追逐它。多年來,無數研究試圖理解究竟是什麼真正驅動幸福。

跨文化與跨世代地看,人們都希望努力尋找幸福,並建立維持幸福的能力。儘管這種普世的追求存在,幸福卻出人意料地難以捉摸。

這是因為部分的挑戰在於你追逐它的方式。這種追逐本身有時可能如此強烈,以至於對幸福的追尋反而讓你感到較少滿足。

正如京都大學的研究者 Kuan-Ju Huang 在我近期的一次訪談中所解釋的:「重視幸福的悖論在於,不斷自我檢查、問自己『我夠幸福嗎?』,可能導致直接破壞成為幸福目標的情緒結果。」

換言之,這凸顯出你越努力衡量自己的幸福,就越容易覺得自己不夠好。

跳脫這個陷阱的一種方式是轉移你的焦點。與其過度專注於持續的自我評估,不如把注意力轉向連結。當你與他人連結時,你就不會那麼困在自己的腦中。你會被提醒,自己在生命中擁有的支持與歸屬。然而,踏入這種開放需要一種信任的行動——對他人、對自己,甚至對生命流動本身的信任。

當你成為一個更具信任感的人,它會減輕你想控制並衡量每個幸福瞬間的壓力。以此方式,信任幫助你把幸福錨定在與他人的連結之中,創造一種不僅更可持續、也較不脆弱的幸福。

與其不斷質疑你是否「夠幸福」,你可以在共享的經驗中放鬆,知道喜悅能在連結中自然浮現。信任創造一種安全感,讓正向情緒得以更自由、也更深刻地流動。

在2025年發表於《心理學公報》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試圖以更深入的方式探索信任與幸福之間的聯繫。他們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統合分析,彙整自總計超過250萬名參與者的研究。

他們不是僅看單一族群或某一個時間點,而是檢視跨不同年齡、文化與不同類型的信任,這些類型包含對人的信任、關係中的信任,或對制度的信任。不同面向的福祉——從生活滿意到情緒健康——也被納入考量,而且這些模式在時間中被追蹤。

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之間並非單向的連結。信任與幸福會形成一個相互強化的循環。以下是這種情況發生的兩個主要方式。

1. 信任減輕「心智負荷」

當你處於不斷質疑身邊的人或系統是否會讓你失望的狀態時,這會對你造成負擔。這可能很沉重,因為它在你的福祉上製造一種背景噪音,讓你感到壓力。

因此,信任扮演關鍵角色。它會減少這種疑慮的重擔。當你能夠信任時,你就不會不斷活在懷疑之中。這會為喜悅騰出空間。

2025年該統合分析的發現顯示,信任與主觀幸福之間存在一致的正相關。無論是對個人、社群,或是對制度抱持較高信任程度的參與者,也回報了更高的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有趣的是,這種關聯在不同文化、年齡與信任類型中都成立,顯示信任不僅是文化偏好,而是福祉的普遍基石。這表示培養信任不僅是變得更樂觀。更具信任感會減少不必要的戒備,並讓你更開放於更深的關係,這會自然提升幸福。

要知道,更信任並不代表你天真或盲目樂觀。你只是放下那些原本會花在猜疑、做最壞打算,或維持高牆的能量。你可以把更多能量投入於當下,真正注意到身邊的美好。

信任讓你更容易擁抱喜悅的另一種方式,是鬆動大腦預期負面結果的傾向。當你不再總是預期事情會出錯,你會更開放於看見事情順利的時刻;或者,你的注意力會轉向「如何讓事情變好」。這樣的轉變能在你的生活中帶來巨大差異,並讓你更容易接近幸福。

2. 幸福為信任創造更多空間

當你經驗到更高的福祉時,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會改變。這是因為幸福的片刻能讓你更開放,也更願意給予他人善意的推定。本質上,正向情緒狀態能創造一種情境,讓信任變得更自然。

在2025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福祉本身也能預測更高的信任程度。回報自己較幸福的人,也更可能把信任延伸到個人、社群與制度。這表示幸福與信任並非各自運作,而是相互滋養。兩者共同形成一個維持福祉與連結的循環。

2024年發表於《幸福研究期刊》的一項研究也證實,更具信任感的人往往回報更高的福祉。研究者同時發現,社會福祉——也就是感到被連結、感到自己有所歸屬——與信任的關聯最為強烈。

信任是活在關係與社群之中的,因此它對福祉最強的影響呈現在社會面向並不令人意外。總結而言,兩項研究的發現指出,幸福與信任彼此提供對方得以茁壯的條件。感覺良好會讓你更開放;開放會建立更強的連結,而更強的連結又回饋到更好的感覺。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