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靈與身體問題的替代觀點越來越受到關注
關鍵要點
還原主義的唯物論立場意味著現象意識不存在。
科學家越來越意識到,現象意識無法僅靠大腦的運作來解釋。
對於唯心論來說,主觀性在關於我們自己與世界的認知中無可辯駁地具有首要地位。
對於雙重層面一元論來說,意識與大腦是同一底層現實的兩個不同面向。
尼采與「上帝已死」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他的著作《歡愉的智慧》(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中描繪了一位瘋子在市場廣場上喊道:「上帝在哪裡?……我告訴你,我們殺了他——你和我。我們所有人都是他的兇手。」市場上有很多不相信上帝的人,他們嘲笑這位在大白天提著燈籠的瘋子。尼采想要傳達的是,這些市場上的人們並沒有理解在沒有上帝的情況下生活的後果。根據這位瘋子的說法,我們迷失於無限的虛無之中,而人們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每當我讀到唯物論,特別是還原性唯物論的支持者所寫的關於意識的文章時,我就會想到尼采的這段話。基本上,唯物論的核心在於,如果我們要理解人類行為,只有物質才是重要的。原則上,正如許多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所宣稱的,我們的思想和感受只能由神經過程來解釋。研究大腦的運作就是理解我們人類的全部需求。我覺得這些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自己是新一代的尼采,是無畏的前衛思想家,向那些未受啟蒙的人傳達真相:作為帶電離子和神經遞質的運動,我們就是無限的虛無。
唯物論的缺陷
還原主義的唯物論立場意味著對每個人而言最基本和直接的——現象意識——並不存在。這使得哲學家蓋倫·斯特勞森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從古代思想家到心理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話:「我們知道,人們可以對任何命題保持不可動搖的信念,即使荒謬,只要他們受到一群志同道合者的支持。」根據斯特勞森的說法,「人類思想史上最令人驚訝的事件」是那些信徒否認存在某些每個人都確定存在的東西:意識經驗,一種第一人稱的現象觀點。
其他唯物論者至少承認我們是有意識的存在,但認為現象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未來對於神經信號如何生成意識的知識將從純粹的神經生物學立場來解釋主觀性。然而,這裡無法解決的問題是,「神經生物學過程」和「主觀經驗」來自不同的知識框架,儘管它們是相關的。肝臟產生膽汁以將脂肪轉化為能量。在生物學框架內,肝臟「產生」了某些東西。大腦無法產生意識,因為主觀經驗不是生物學上可測量的機制的一部分。說「大腦產生意識」是一種類別錯誤。
唯物論的死亡與當代替代觀點
但也許唯物論已死,而我們尚未注意到?有一些當代的「瘋子」宣稱唯物論的死亡。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我提到浪漫主義者的運動,他們跳出框架思考以理解意識。在近年來,意識科學中也出現了類似的運動。例如,一位著名的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現在傾向於泛心論的現代版本:即心靈是現實的無所不在的特徵,因此必然存在於整個宇宙中。
當代的替代觀點
現象意識的否認——即自我否認的荒謬性——在某種形式的唯心論中得到了對比,這種唯心論宣稱意識是萬物的根本。當涉及對我們自己和世界的認知時,現象主觀性無可爭議地具有首要地位。意識是第一位的。在哲學唯心論的概念化中,遵循伊曼紐爾·康德的觀點,可以說經驗的世界是外界世界的表徵。我們無法直接接觸這個世界。在現代形式中,這一觀點由貝爾納多·卡斯特魯普(2024)提出,稱為「分析唯心論」。那麼,物質不存在嗎?根據這一立場:是的。乍一看似乎荒謬的觀點變得更有說服力,當我們意識到所謂的外在世界其實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經驗。物理世界是通過我們的感官觀察而創造的。當然,感官器官也是所謂外界的一部分——比如我的眼睛和耳朵。然而,這些生物結構也是我的經驗。換一個角度來看:聲稱一切都是經驗,似乎比聲稱我們根本沒有意識經驗且一切都是物質更有說服力。
事實上,即使是那些忽視可能的現象學分析的嚴謹研究者,仍然必須依賴其人類參與者的主觀經驗。在實驗環境中,參與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傳達他們的主觀經驗,例如按下按鈕表示「看到」某些目標。為了適應這一事實,實驗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曼斯(2009)引入了反射性意識的概念。要理解意識,我們需要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視角作為互補的框架。與第三人稱視角一起,固有的個人和主觀經驗對於任何意識研究者而言都是自然的互補知識。
雙重層面一元論的突破
更激進的一步是雙重層面一元論的概念。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哲學家和浪漫主義者F.W.J.謝林的著作中。它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與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對話中提出的「泡利-榮格猜想」的基礎。雙重層面一元論最近被物理學家哈拉爾德·阿特曼斯帕徹和哲學家迪恩·里克爾斯(2023)以現代科學術語重新定義。根據雙重層面一元論,意識和大腦是同一底層(單一、不可分割)現實的兩個不同面向。心靈和物質的區分是實用的,但從本質上可以追溯到一個中立的結構,即背景中的基本現實,既非心靈也非物質。根據阿特曼斯帕徹-里克爾斯模型(如上圖所示),神經生物過程(ΦP)和相關的主觀經驗(ΦM)都來自於一個不可分割的現實ΦPPN。請注意,在傳統的唯物論概念中,ΦP(神經生物學)產生了狀態ΦM(主觀經驗)。「不知怎的」,意識從物質中產生。而根據雙重層面一元論,心靈和物質是由一個底層的中立結構所引發的。
這種心理物理學上中立的基本現實是無法表達的。它不受通常的時間和空間結構所約束,這些結構只在經驗現實與物理現實分離時出現,即主體與客體的產生。意識(ΦM)與神經生物學(ΦP)之間的關聯是ΦPPN的單向表現。這些關聯在生理上是可測量的,例如當主觀上感受到的某事件帶來的喜悅同時伴隨身體反應(如脈搏加快)。這些關聯原則上是可預測的。一種情緒上的興奮狀態伴隨著某些身體活動。或者,正如我自己的研究所顯示的,我們感知時間流逝的內在能力與島葉皮層的活動相關聯,這是大腦中主要處理身體信號的區域。這些例子涉及身體和心靈之間的日常相關現實。請注意,在提到「物理」時,我特別指的是身體,而不僅僅是大腦。大腦嵌入於整個身體的交織系統之中。
新的意識理解方向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極端唯物論的荒謬性:意識並不存在。科學家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原則上,無法解釋現象意識是如何由大腦「生成」或「產生」的。此領域中有了新的進展。上述提到的對主觀經驗意涵的替代概念乍看之下或許感覺有些奇怪。但至少我們不再陷於思想的僵局。我們被解放,得以跳脫框架去理解意識對我們人類的意義。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