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塑膠入侵大腦:證據、風險與心智健康保護全解析最新研究要點
Share
在大腦中發現微塑膠,引發對心理與神經健康的關切。
重點
-
目前已在人體腦組織中偵測到微塑膠與奈米塑膠。
-
初步證據顯示它們可能促成發炎與神經退化。
-
塑膠中的化學添加物可能影響荷爾蒙平衡、情緒與認知。
-
降低暴露與以更安全材料重新配方,有助保護大腦與心理健康。
微塑膠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一部分,嵌入包裝與衣物之中,並存在於海洋、我們呼吸的空氣與飲用的水中。但近年來,科學家與臨床醫師開始探問一個新問題:這些看不見的碎片是否也會進入我們的大腦?如果會,那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意味著什麼?
為了探索我們已知與未知之處,我訪談了精神科醫師暨關注微塑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行星健康專家 Elizabeth Ryznar。在我們的對談中,她解釋微塑膠如何進入身體、科學家正發現它們對大腦與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能在個人與集體層面採取哪些步驟以保護自己。
Burcin Ikiz(BI):作為一位精神科醫師,最初是什麼讓你關注塑膠與大腦健康這個議題?
Elizabeth Ryznar(ER):很長一段時間,我把塑膠視為環境問題,傷害的是海洋,而不是人類。疫情初期,當我的日常步調停下來時,我開始在家準備所有餐點,也把登山健行當作娛樂。我注意到家中廚房累積的塑膠垃圾,以及步道上的塑膠垃圾量之多。這使議題變得個人化,於是我花了三年改變自己的習慣,實踐低塑生活。我也上了一門關於塑膠的課,從中得知醫學研究顯示的健康影響。當時幾乎沒有人討論可能的大腦影響,身為精神科醫師,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缺口需要探索。自那時起,科學進展加速:2022 年首次有研究報告在人類血液中發現微塑膠,而在人類大腦中的發現則在 2024 年底被報導。
BI:來定義一下術語。什麼是微塑膠與奈米塑膠?它們從何而來?
ER:塑膠不會分解為可自然再利用的成分;它會碎裂成越來越小的塑膠碎片。小於 5 毫米的碎片稱為微塑膠,而小於 1 微米的碎片稱為奈米塑膠。當我們談奈米塑膠時,我們在談的是與煙霧微粒、病毒或蛋白質相當尺寸的東西。微塑膠與奈米塑膠來自日常生活:用塑膠盛裝或加熱的食物與飲品、在使用塑膠設備的工廠中製造的超加工食品、洗滌時脫落微纖維的合成衣物,以及駕駛所產生的輪胎磨耗微粒。它們也可能以微珠的形式被加入化妝品與個人護理產品。由於塑膠廢棄物無處不在——空氣、水與土壤中皆然——這些微粒也會進入我們的食物鏈(例如海鹽、貝類、魚)與供水系統。簡言之,它們是我們吸入與攝入的一種污染。
BI:如果我們有血腦屏障,這些微粒如何進入大腦?
ER:血腦屏障並非固體牆壁;它是一層半透膜。最小的微塑膠以及所有奈米塑膠,一旦進入血液便足以通過,而它們可自肺部或腸胃道進入血液。也有從鼻腔直達大腦的證據:嗅覺神經把氣味傳入大腦,而微小的污染微粒(包括微塑膠)似乎能沿著相同路徑移動。
BI:一旦微塑膠與奈米塑膠進入腦組織,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ER:這些微粒可能觸發發炎與氧化壓力。它們也能改變基因表達、活化微膠細胞,並加速 α-突觸核蛋白或類澱粉的聚集(這些現象見於 Parkinson’s 與 Alzheimer’s disease)。一些研究也顯示齧齒類的行為或認知會出現改變。以上皆來自腦細胞或動物模型的研究,因此仍屬初步,但我們觀察到的機制令人擔憂。
BI:傷害我們的不只是微粒本身。與塑膠相關的化學物質呢?
ER:沒錯。塑膠製品不僅包含塑膠聚合物(亦即微粒)。它們也含有為了達到耐用性(如雙酚類,例如 BPA)、柔韌性(鄰苯二甲酸酯)、耐油耐水(PFAS「永久化學物」)或阻燃(阻燃劑)而添加的物質。許多此類物質是內分泌干擾物,意即它們會模擬或干擾調控生長、生殖、代謝與腦部發育的荷爾蒙。我們有數十年的研究把某些添加物與結果關聯起來,例如青春期時間改變、精子數下降、代謝疾病,以及在較早期的阻燃劑(PBDEs)情況下,孩童 IQ 降低。至於大腦與心理健康,新興研究提示可能與行為與神經發展結果有關。結果參差不一,遺傳可能會調節風險。這是個活躍的研究領域。
BI:個人可採取哪些實際步驟來降低暴露?
ER:聚焦於食物、水、空氣、灰塵與紡織品:
-
避免用塑膠加熱食物;改用玻璃或陶瓷。對熱液與塑膠的組合要謹慎,包括某些茶包。
-
食物與飲品的儲存可改用不鏽鋼或玻璃的瓶罐與容器。
-
減少室內灰塵(規律拖地/吸塵),並考慮使用 HEPA 過濾。
-
對兒童而言,選擇非塑膠玩具,特別是會放入口中的物品。
-
衣物選擇天然纖維或耐久材質;也可考慮二手選物。
然而,我也建議大家思考如何減少自己釋放到環境中的微與奈米塑膠,因為這些最終會回到你與家人身上。減少塑膠使用遠比其他作法重要得多。我們使用的大多數塑膠物品最終進入掩埋場、被焚化或成為廢棄物。回收有幫助,但許多塑膠並不可回收。先想「拒絕、減量或重複使用」;把回收放在最後。
BI:那麼更大的、體系層面的解方呢?
ER:個人選擇重要,但問題的規模需要政策與產業的行動。這意味著抑制不必要的一次性塑膠、限制整體生產增長,同時投資更安全的材料,並重新調整添加物配方以避免內分泌干擾。為洗衣機設定微纖維過濾標準、針對輪胎磨耗微粒制訂標準,將帶來巨大差異;醫院、學校與城市在採購上減塑以源頭減量也同樣關鍵。更清楚的標示與更高的透明度同樣不可或缺,好讓消費者與臨床人員能做出明智選擇。最後,公民參與確實有效;向地方、州與國家層級代表詢問他們在塑膠與健康上的作為,有助於集結推動行動的政治意志。
BI:你從哪裡看見希望?
ER:在人類的創造力與合作裡。創新者正在開發更安全的材料、更好的攔截技術與循環再利用系統。醫療組織也正朝永續實務前進。隨著越多人理解塑膠的健康面向,動能正在累積。我們無法徹底消除塑膠——在許多情境下它們很有用——但我們可以消除過度與不必要的使用。
BI:感謝你撥冗分享見解,Elizabeth。
塑膠同時是個人與地球層面的議題,將環境健康與大腦健康連結在一起,而我們才剛開始理解其中關聯。雖然科學仍在發展,Dr. Ryznar 的訊息很清楚:覺察是行動的第一步,從我們購買的產品到我們支持的政策,即使是小小的選擇,也能幫助減少這份隱形負擔,對我們的心智與地球皆有益。
關於專家
Elizabeth Ryznar, MD, MSc 是經美國專科認證的精神科醫師,現任 St.George’s University 精神醫學副主任,亦為 Physician and Scientist Network Addressing Plastics and Health(PSNAP)顧問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