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寫目的引導專注,讓平凡日常自然而然進入高品質心流狀態中。

小寫目的引導專注,讓平凡日常自然而然進入高品質心流狀態中。

小寫目的如何將日常時刻轉化為心流。

重點

  • 心流關乎深度專注,在挑戰與能力取得平衡,並失去時間感。

  • 以目的為驅動的活動自然導向心流與持續的幸福感。

  • 小寫目的意味著享受過程,而非只追逐宏大目標。

  • 每個人都能透過每日真正讓自己發光的事來進入心流。

自從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 1970 年代提出心流概念,並在其著作《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1990)》中加以闡述以來,心流便吸引了運動員、商業人士、創意工作者與追求幸福的人們。運動員常稱之為「進入狀態」,心流通常與以下現象相關:

  • 對當下的強烈專注,讓分心消失

  • 挑戰與技能的精準平衡——不過難也不過易

  • 自我意識的消退,彷彿自己在自身之外行動

  • 時間感的扭曲,以至於我們經常失去對時間的掌握

  • 內在動機:因為某件事深具意義而去做,而非為了外在回報

為何心流重要?Csikszentmihalyi 與 Hunter 的研究顯示,它能在當下顯著提升情緒,而像 Delle Fave 與 Massimini(2005 年)等人的研究則證明,規律的心流有助於長期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當我們想像心流時,會看到奧運短跑選手衝過終點,或籃球員在終場哨響前投進致勝三分。心流令人稱羨,也常被認為難以達成,但事實證明它可能比我們想像得更容易接近。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什麼是心流,而是我們如何更常達到這種奇妙狀態。

專家建議,當我們讓有意義的任務與自身能力對齊、排除干擾(關閉裝置、創造合適環境),並設定清楚的目標——即便最終目標會在沉浸時退到背景——心流便觸手可及。同時,若我們充足休息、進食、補水並準備好最佳化認知表現,也有所助益。

但這裡有個明顯的問題:圍繞著打造完美心流條件的所有說法,對於一件本該充滿喜悅的事,可能顯得過於費力。當我們的目的在於投入無努力之感時,誰還想拿著檢查清單?或許這比喻中的「果汁」不值得那麼「擠」。

對於和我一樣因現實中難以進入心流而感到挫折的人,我相信有條更簡單的路。通往心流的最簡單路徑其實一直就在眼前。我指的是「目的」——但不是那種宏大、膽大的版本。相反地,我認為我們應該追求我所謂的小寫目的:當我們做那些真正讓自己亮起來的事時,所湧現的、以過程為導向的目的。

當你跟隨那種目的時,不論你是在製作 podcast、玩滑板,或在古董商場尋寶:

  • 時間會蒸發。

  • 目標會退到背景。

  • 你全然帶著能量現身、在場,並表現最佳,不論你是在訪談來賓或落地一個 heelflip。

  • 你會散發熱情,吸引他人靠近,尤其是那些與你共享火花的人。

熟悉嗎?那不就是心流嗎?

小寫目的傾向引領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因為它以過程為導向(我們把焦點放在「做」而非結果)、充滿喜悅(我們被好感受所牽引),而且研究顯示「目的」與「心流」都能在時間中支持健康、幸福與韌性。這不是追逐某個大獎盃;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傾向對你而言有意義的事物。

當你投入小寫目的時,你會散發能量並激勵他人加入。就像觀看 LeBron 灌籃或 Tony Hawk 從坡道一躍而起,人們會被那種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吸引。但你不必像 LeBron 或 Tony 一樣有天分。心流不是只屬於經過數十年準備的運動員或藝術家的精英俱樂部——它屬於任何追隨自己最在乎之事、並信任過程喜悅的人。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在照顧安寧療護病患、書寫關於目的的文章、以及主持我的 podcast 時找到了心流。時間會消失。數小時過去,我只在現實世界再次闖入時才浮出水面。為什麼你不也能體驗同樣的投入?為什麼不在你的日子裡編排一些由目的引路的時刻?

所以,冒一次險,過一種充滿小寫目的的生活。這麼做會讓進入心流狀態的可能更高,而不是更低。它不是高聲吶喊,而是低語,但它會推你更靠近「全然活著、全然在場」。

是什麼在阻止你?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