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魘與創傷心理學:暴露療法與放鬆技巧助眠策略

夢魘與創傷心理學:暴露療法與放鬆技巧助眠策略

惡夢可以被視為設計不良的應對機制。

重點摘要

  • 惡夢無法解決最初發生的問題,只能讓夢者再次想起這些事件。

  • 在最糟的情況下,惡夢的恐懼可能導致夢者試圖完全避免入睡。

  • 影像排練療法透過改寫惡夢劇情,引導夢境朝更有利的結局發展。

  • 暴露療法旨在改變患者對創傷的非理性、誇大的想法。

為什麼我們會做惡夢?

你是否曾經有過反覆的惡夢,並且疑惑這些夢的來源?

儘管你在入睡時並未感到焦慮,但醒來時卻伴隨著強烈的不安感。

即使這些夢境情節極端又令人厭惡,你也並非孤單一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經歷過一些讓我們感到驚慌失措的情緒波動。即使是那些發生在早期發展階段(現已完全遺忘或壓抑)的痛苦經歷,也可能以充滿恐懼、無助或絕望的夢境形式悄然重現。

惡夢與未能解決的創傷

以下是兩個解釋,說明為什麼惡夢應被視為試圖提供創傷療癒但最終失敗的夢境。儘管這些夢境試圖達成治癒的目標,但它們無法有效地實現。

1. 惡夢與未處理完成的創傷直接相關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診斷直接將惡夢與未能充分處理的創傷連結起來。

多次研究記錄顯示,令人不安的夢境處理的是個人未能成功整合進長期記憶的震驚記憶。由於記憶鞏固尚未完成,惡夢無法解決最初發生的事件,只能一再提醒夢者。

因此,惡夢的內容往往包括重新體驗創傷(通常以某種隱晦形式出現),或重新體驗創傷中出現的負面情緒。

2. 惡夢可視為應對機制,但設計不佳

諷刺的是,惡夢可以被視為一種應對機制,但在這些情況下,它們更像是未能成功達成情緒療癒與誘發安穩睡眠的防禦機制。

惡夢試圖針對根深蒂固的恐懼進行緩解,但最終被這些恐懼所壓倒。理想情況下,反覆的夢境內容應能透過「習慣化」來促進問題解決,但事實上卻適得其反。

從某種意義上說,惡夢代表了一次失落的機會。它那充滿絕望的敘事幾乎保證了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焦慮會持續存在。

此外,在最糟的情況下,夢者可能會試圖完全避免入睡,因為與惡夢相關的恐懼可能與早期可怕事件同樣令人不安。

臨床解決方案

過去幾十年來,臨床上嘗試過一些解決方案,成功率雖有差異,但這些方法仍然為減少惡夢提供了希望:

1. 影像排練療法(Imagery Rehearsal Therapy)

這種方法本質上是一種認知行為療法,透過重新編寫惡夢的敘事,使其朝更有利的結局發展。在入睡前反覆練習這種正向的改寫內容,旨在有策略地控制夢境。

隨著這種修正版本的反覆練習,夢者會逐漸覺得這種結果更可行、更真實。

2.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

這種技術並非以實際情境進行,而是以想像方式進行。在輔導或治療的情境中,逐步揭示患者對創傷的非理性或誇大想法,以減少他們對創傷的強烈情緒反應。

由於這種情境本身具有安全感,隨著時間推移,患者透過專注於創傷,可以逐漸減少對其的強烈反應或情緒泛濫。

3. 放鬆技巧(Relaxation Techniques)

這種方法基於「一個人無法同時處於緊張與放鬆狀態」的理念,患者在入睡前練習放鬆運動,以減少導致惡夢的入睡前焦慮。

這些放鬆技巧能夠有效降低焦慮感,進而減少惡夢的發生。

結語

如果你是一位受到反覆惡夢困擾的人,不要絕望。無論是否尋求專業協助,最終你應能夠消除這些夢境的影響,並獲得更充足的睡眠。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