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自認色情上癮者,其困擾源自宗教信仰與道德不協調。

研究揭示:自認色情上癮者,其困擾源自宗教信仰與道德不協調。

宗教而非色情使用能預測與色情相關的問題,這意味著什麼?

雖然「色情成癮」從未被列為可診斷的疾病,但圍繞這一概念卻存在龐大的自助產業。這些產業大多在線上運作(然而在像猶他州這樣的宗教地區,亦有許多面對面的治療機構),它們宣稱現今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網路上充斥的色情內容,導致了一場無法自制、失控的色情使用與嚴重生活問題的流行。

近年來,眾多研究開始暗示,故事並不僅止於色情本身。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對色情使用的衝突與掙扎更與道德與宗教有關,而非色情內容本身。我在多篇文章中曾報導這股研究浪潮。

如今,研究人員為「色情成癮」釘上了最後一根釘子。Josh Grubbs、Samuel Perry 與 Joshua Wilt 是美國探討色情困擾的領先學者,已發表多項研究檢視色情使用、對色情成癮的信念,以及色情對婚姻的影響。Rory Reid 則是 UCLA 的研究員,曾大力蒐集 DSM-5「過度性行為疾患」資料。這四位研究者——皆對色情成癮概念保持中立甚至曾經支持——進行了一項關於色情的元分析,並得出結論:色情使用並不能預測色情相關問題,宗教虔誠度才可以。

研究者提出完整的論點與理論,指出「因道德不一致而產生的色情問題」(Pornography Problems due to Moral Incongruence, PPMI)似乎驅動了許多自述色情使用失控、無法自制或問題嚴重的人。許多在宗教、性保守家庭中成長的人對色情懷有強烈負面情緒,但他們仍持續觀看色情,然後因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與羞愧,對自己渴望觀看更多感到憤怒。

1990 年代初,當網際網路躍上世界螢幕時,心理學家 Al Cooper 提出「可負擔性、匿名性與可近性」讓色情成癮爆炸式增加的理論。該理論直覺上吸引人且常被引用,但僅在 2004 年被實證檢驗一次,結果發現可近性、可負擔性與匿名性與性行為、變化或網路色情使用並無實證關聯。網際網路真正做到的是把色情交到毫無準備的人手中,使他們更難管理自己的性慾。宗教性與多種性困難相關,如今色情相關問題也可列入。

在研究中,Grubbs 等人分析了約 15 項不同研究的資料(並審閱更多研究),共計近 7,000 名參與者。研究以線上與面對面方式在美國與歐洲進行。團隊首先發現,宗教性是色情使用道德不一致的明顯強力預測因子。這表示我們可以、且應該把一個人的宗教虔誠度視為其是否對色情產生道德衝突的指標。並非所有反對色情的人都具有宗教信仰,但宗教性似乎涵蓋了大多數有此衝突的人。鑑於 WHO 與 ICD-11 建議在診斷「強迫性性行為疾患」時排除性行為的道德衝突,此發現提示診斷時宗教性是關鍵因素。

其次,更核心的是,該元分析發現:「[M]oral incongruence around pornography use is consistently the best predictor of the belief one is experiencing pornography-related problems or dysregulation, and comparisons of aggregate effects reveal that it is consistently a much better predictor than pornography use itself…」。分析確實發現色情使用與自感問題之間存在微弱效應,但研究者指出這可能僅是統計假象——要對自己的色情使用產生道德衝突,你首先得確實看過色情。如果「色情成癮」概念為真,則無論道德觀如何,只要觀看量上升,問題就應增加。然而研究並未發現此情形。事實上,他們引用多項研究顯示,即便你覺得難以控制色情使用,也不代表你看得更多。換言之,那些自述無法控制且極度痛苦的人並沒有比較常看色情;他們只是對此感受更糟。

對色情使用產生道德衝突(PPMI)的確對你不利,但並非因為色情本身。較高程度的道德衝突預測更高的壓力、焦慮、抑鬱與較差的性福祉,以及宗教與靈性掙扎。在 Perry 與 Whitehead 的一項研究中,色情使用在六年間預測憂鬱,但只出現在不贊成色情的男性身上。當你相信色情有害卻仍繼續觀看,確實會造成傷害。認定自己「色情成癮」並告訴自己無法控制只會損害你的福祉;問題不在色情,而在未解決、未檢視的道德衝突。

儘管 Grubbs 等人保留可能性,承認或許存在沒有道德衝突卻報告色情失調的人,以及同時有道德衝突且確實大量觀看色情的人——亦即他們既感到痛苦又真的看很多——但在他們分析的研究與參與者中並未出現這兩種資料模式。相反地,這些研究應已涵蓋這兩群人,若真存在。整體統計顯示:造成所謂「色情成癮」的並非色情使用量,而是擁有道德衝突的人觀看色情所引發的現代色情相關困擾。

我想補充作者們的論點:既然已證明造成傷害的是「色情成癮」這種自我認同與道德衝突,我們就必須正視社會、媒體與臨床對此概念的使用。它透過將焦點放在色情而非真正原因——對性慾的道德衝突——而造成並延續傷害。仍宣揚「色情成癮」觀念的臨床工作者,如同推廣退行催眠或「恢復記憶」療法者,一樣陷入不當行為。推廣「色情成癮」身份認同的網站與倡議團體對其追隨者造成傷害,與販售無效、可能有害的自然療法的江湖術士無異。最終,所有相關方都應對其不準確、過時且剝削性的行為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研究及其回應的眾多評論中,沒有人為「色情成癮」模型辯護。研究數據的學者無一主張成癮模型或治療策略合宜。當然,仍有研究者支持強迫模型,或認為「色情」概念過於廣泛,難以用單一理論概括。《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編輯僅邀請研究學者對此文發表評論——他們必須以科學而非軼事為據。沒有任何評論主張色情會上癮、會改變大腦或性慾,或使用色情會導致耐受性、戒斷症候等成癮相關症狀。簡言之,雖然色情相關問題仍在釐清,但在性科學領域,將色情稱為上癮的說法已告終結。

臨床上,這些發現意味著:對於尋求色情相關協助的人,治療師不應評估其觀看量,而應評估其對色情的道德態度及宗教性。在治療中,重點不應是改變觀看模式,而是協助個人使價值與行為一致,並學習理解其道德信念的影響。這種道德與性行為的衝突可以透過改變行為、改變價值,或單純幫助個體覺察並正視這股內在衝突來解決。

我們成長過程中接受的許多關於性、種族或性別的道德價值,已不再完全適用於現代社會。由於宗教反對性教育,許多因手淫受困的人不了解什麼才是正常,或不知自己的性興趣其實健康。協助人們以成年的、自主的眼光有意識地檢視並思考其宗教性信念,可能有助於減少此道德衝突帶來的痛苦。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