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會影響對自尊的腦部標誌
重點摘要
自尊的基礎可能更多與他人對你的看法有關。
腦部成像顯示,低自尊與更依賴外界意見的腦部模式有關。
如果你有低自尊,也許是時候反思外界看法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什麼是自尊?
自尊是與你如何評價自己有關,還是基於他人對你的看法?其實在心理學中有很多關於自尊的理論,也有對自尊概念本身的批評。儘管這些理論在某些點上有所分歧,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無論以何種方式,我們的自尊依賴於我們的社會環境和關係(Stendel et al., 2024)。
簡言之,我在此要論證的是,我們的自尊受兩個主要因素的巨大影響:a) 我們如何感知他人對我們的看法,b) 我們對這些看法的依賴程度。
這個觀點並不新穎。早在1902年,美國著名社會學家Charles Cooley就提出了我們的自我認知是由我們對他人看法的理解所塑造的概念(Cooley, 1902)。這被稱為自尊的關係或人際理論,並在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得到了研究的支持。
自尊社會方面的研究
例如,一個由Anne Reitz領導的研究小組招募了超過1000名青少年,研究他們的自尊與同伴中受歡迎程度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一個人在社交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與自尊的提升有關(Reitz et al., 2016)。
此外,2020年的一項關於自尊與社會關係的綜合分析顯示,兩者之間存在互惠關係。積極的社交互動往往能增強自尊,而負面經驗則可能削弱它(Harris & Orth, 2020)。
社交媒體在塑造自尊中的作用也在近年的研究中引起了關注。例如,Woods和Scott報告稱,社交媒體的使用常常與低自尊有關,主要是因為來自在線互動的負面反饋和向上社會比較(Woods & Scott, 2016)。
對於熟悉Lev Vygotsky社會文化理論的人來說,這些研究並不令人驚訝。Vygotsky的理論主張,人類發展首先在社會層面(人際間)開始,然後才在個人層面(個體內)內化。這一過程被稱為內化,可以用母親經常告訴兒子他是好孩子為例,這最終使他內化為「我是好孩子」。從更大的範圍來看,想像一個人從童年(對自己一無所知)開始,通過他人意見、期望和互動來發展其自我概念。
腦部掃描揭示有趣的見解
最近的腦成像實驗進一步揭示了自尊的社會本質。持續的研究確認了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是與自我評估有關的重要腦結構(概述,Stendel et al., 2024)。
例如,一項研究顯示,自尊較低的人在受到負面評價時,內側前額葉皮層的激活更為強烈,而自尊較高的人則顯示出較少的激活(或許是因為他們不那麼在意)(Somerville et al., 2010)。
更有趣的發現於本週發表在《Communications Psychology》期刊上。來自俄勒岡大學,由Moriah Stendel領導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參與者在自我反思時的腦部活動,並掃描其他人反思這些參與者時的腦部活動(Stendel et al., 2024)。
他們發現,自尊較低的人在內側前額葉皮層的激活模式與其他人思考他們時更為相似,顯示他們的腦部活動更受他人看法的影響。
相反,自尊較高的人在他人思考他們時顯示出更為獨立的腦部激活模式。簡單來說,如果你自尊較低,你的大腦更容易與他人的看法同步,甚至會鏡像他們的腦部激活。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它印證了多種既有理論,包括Vygotsky的理論,並且對臨床研究具有潛在的影響。低自尊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多種心理健康障礙的風險因素(例如,Orth et al., 2009)。可能為了幫助低自尊的個體,首先需要促進其自我認知與他人看法之間的分離,作為治療干預的初步步驟。
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你是自尊高還是自尊低?這或許是一個好時機來反思外界的看法對你的自我認知影響有多大,或者你接受了哪些社會框架(例如,「因為他人有不同的期待或希望,所以我很無用」)。如果你發現自己過度受外界意見的影響,那麼也許是時候培養一種更獨立的自我價值感。畢竟,發展你的「獨特腦部激活模式」並專注於自己的價值觀,可以帶來更大的個人成長。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