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與社群傷害青少年?Jean Twenge的解方全攻略

手機與社群傷害青少年?Jean Twenge的解方全攻略

研究者與作者Jean Twenge對兒童螢幕時間的有害影響提出了處方。只要父母願意聽就好。

Jean Twenge 的三個青少女兒並不完全是魯德派(Luddites),但她們承受的科技規範比多數朋友要嚴格。

13 歲的 Julia 有一支 Pinwheel —— 她稱之為「兒童手機」—— 沒有網路且僅有有限的應用程式。而現在 18 歲的 Kate 在 16 歲半之前一直使用摺疊式手機。她的朋友對她打出簡單簡訊要花那麼久感到困惑,但 Kate 說她學會了一些同儕從未必須掌握的技巧。比如,如何不靠 GPS 找路。或者如何進行真正的電話對話。

「我超愛講電話!」身為大學生與海軍後備隊(Navy Reserve)醫務兵的 Kate 說。「如果有人說:『你要傳訊息嗎?』『不要!打給我。我想聽到你的聲音。』」

54 歲的 Twenge 是位心理學家與暢銷書作者,過去十年左右,她成為研究界裡最響亮的聲音之一,談論她所認為在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對孩子的風險上,那些明顯、不可爭辯的事實。而她在家中也身體力行。

「擁有具體而且相對嚴格的規則通常是最好的做法,」夏季我在她位於聖地牙哥的家中透過 Zoom 與她訪談時,她如此描述自己的教養方式。「當事情出差錯時,往往是因為我想:『好吧,就這一次。』結果就砸在我臉上。」

在 Twenge 的規則中最重要的是:拿到駕照之前不要智慧型手機。以及未滿 16 歲不要使用社群媒體。

Twenge(發音為 TWANG-ee)或許不一定像她偶爾的合作者 Jonathan Haidt 那樣家喻戶曉。Haidt 是位社會心理學家,也是暢銷巨作《The Anxious Generation》的作者—— 該書已在《紐約時報》暢銷榜前列徘徊 75 週。但她已是少數幾位在過去約十年裡,大聲且持續警示青少年與螢幕之間問題的學者之一。

她在 2017 年爆紅的文章〈Have Smartphones Destroyed a Generation?〉—— 擷取自她的著作《iGen》—— 警告說,1995 年之後出生、第一個在整個青春期都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一代,部分因為花太多時間在螢幕上,正經歷較高比例的焦慮、憂鬱與孤獨。

儘管如今這幾乎不再是什麼新穎主張—— 當美國青少年平均每天在社群媒體上花 4.8 小時,且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他們曾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作為陪伴—— 這讓 Twenge 在研究界成了避雷針,因為一些學者對於圍繞智慧型手機的恐慌仍持懷疑態度。

「Jean 開啟了這場對話,」Haidt 告訴我,並補充說他與 Twenge 多年來一直與質疑者纏鬥不休。「世界已經醒來—— 或者更該說,父母、老師、教練、心理師與所有與孩子一起工作的人」都醒過來了,他說,因為看到「有些事正變得非常不對勁,現在他們正在採取行動。」

父母面對不可能的逆風

身為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教授,Twenge 大半職涯都在研究世代差異。她並非一開始就打算花過去十年警告智慧型手機。她相信科技—— 無論是手機、空調或避孕—— 驅動了世代差異,而這是她研究的自然延伸。

儘管她大量的研究與寫作著眼於宏觀與理念,她的最新著作《10 Rules for Raising Kids in a High-Tech World》卻非常具體,既源自 Twenge 的研究與個人的教養經驗,也源於多年演講並回應父母的提問—— 這些父母幾乎帶著懇求:我要怎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放下手機?

她說,這是一個出自父母之愛的問題,但也帶著絕望。因為 Twenge 認為,儘管對社群媒體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共衛生警示日增,但就目前而言,讓孩子在網路世界保持安全這個艱鉅任務,仍確確實實落在父母肩上。

「常常讓人感覺整個世界都在合謀,讓我們的孩子被科技綁住,」她在新書中寫道。「而那正是事實。」

的確,雖然像 Candice Odgers 這樣的發展心理學家非常公開地質疑智慧型手機正在傷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說法,但很少有專家否認手機如何形塑了美國的童年。Twenge 在書中引用的數據指出,平均而言,孩子大約在 11 歲拿到第一支智慧型手機,而 10 至 12 歲兒童中近 40% 使用社群媒體。一份經常被引用的 2023 年 Pew 報告發現,近一半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幾乎一直」都在上網。

Twenge 的 10 條規則—— 包含先給能打電話和傳簡訊、但限制 App 的基本手機,以及實際去使用強而有力的家長監護工具—— 簡單,甚至顯而易見。部分原因是,正如 Twenge 告訴我:「要同時做到令人驚訝又正確,非常困難。」但也因為,儘管父母有所擔憂並呼籲在社群媒體上加註警語,「多數家庭並沒有遵循這些規則,」她說。「這正是我認為它們必要的理由。」

Twenge 很清楚這些規則在家中可能引發何種爭執。她說,三個女兒都曾對她與結縭 21 年的先生提出反對,有時相當激烈。

她曾抓到 13 歲的小女兒把手機帶上床—— 這違反了 Twenge 的第一條規則。而 15 歲的女兒偷偷打開她的電腦,改變了家長監護的設定。她的中間女兒把每個機會都拿來嘗試進入社群媒體,而 Twenge 必須「在每一個節點上把它擋下來,」她說。「我沒有完美的孩子;我也不完美,」她補充說。「我首先承認這點。」

她也做過妥協。Kate 會在她的筆電上用 Discord 與朋友聊天。而 Julia 是個「徹底的 Swiftie」,Twenge 說,所以她勉為其難同意讓她在手機上裝 Spotify,儘管她對此有所顧慮。

儘管如此,Twenge 認為過早讓孩子獲得過多存取權的風險,遠遠足以抵償家中爆發的任何戰役。她也完全不接受那種論點:限制孩子使用裝置與社群會毀了他們的社交生活。

「我的孩子在社交上沒有遇到任何麻煩,」Twenge 說。「在許多研究裡,完全不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最不可能感到憂鬱。」

導航那些不容討價還價的事

Twenge 說,在新書中「絕對最重要的一條」是:夜裡臥房內不得有螢幕。她說這是父母最容易執行的一條,即使對那些已經給了青少年智慧型手機與不受限存取權的家庭也做得到。(Twenge 寫道:你絕對可以把放出來的精靈塞回瓶子裡。)

「與幸福感連結最大、與憂鬱連結也最大的是睡眠—— 一直都是,」Twenge 說。她補充道,青少年已經因學校的上課時間而掙扎。「手機與社群媒體只是把一切帶往另一個糟糕的層次。」

也許在 Twenge 新書裡唯一真正令人意外的規則,是建議把青少年拿到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延後到他們拿到駕照之後。這比像 Wait Until 8th 這樣的團體所建議的時間晚得多。但 Twenge 主張,孩子在高一開始時其實不需要一支能上網的手機,因為他們可以拿一支「傳統手機」(這個詞 Twenge 並不喜歡)。如此一來他們仍能打給朋友、傳簡訊與聽音樂。而且在那個年紀,她說,如果他們想見朋友,他們可以 IRL 見面。

當 Twenge 開始對螢幕時間與社群媒體發聲時,她對向父母提出具體的年齡限制有所猶豫—— 許多專家至今仍不願這麼做,除了她與 Haidt 之外。

關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傾向於顯示關聯,而非清楚的因果;研究也指出許多其他因素,包括經濟不安全與氣候變遷,可能正在導致全球心理健康惡化。正如 2023 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所言:人人都說社群媒體對青少年有害。要證明這點則是另一回事。

但 Twenge 對於那些重複說每個家庭與孩子都不同、因此沒有一體適用的答案(關於孩子應該擁有多少存取權、或者何時該拿到手機)的專家,已失去耐性。

「在社會上許多其他事情上,我們會選擇一個年齡,然後堅持下去,」她說。「我們不會說:『喔,有些 12 歲已經準備好開車,而有些 20 歲還沒,所以就交給個人,或交給父母決定吧。』」

前景:略帶樂觀

儘管社群媒體無所不在,且人工智慧興起,Twenge 說她對於在全國對話中感受到的一些動向抱持樂觀。她指出 Haidt 的書之所以成功,就是證明人們正在關注。

Twenge 也注意到對於校園「全時段」手機禁令的跨黨派動能,以及最高法院最近允許德州執行一項要求在色情網站上進行年齡驗證的法律。她還再次指出,現在已有更多為孩子設計的基本手機選擇,這在她看來是真正能改變局面的事。

「人們可能會想放棄,但這件事太重要了,不能放棄,」Twenge 在談到父母現在所處的困境時說。「我相信在情勢令人沮喪、且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時,仍該盡力去修補。」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