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也能長壽:4種社交連結帶來健康與長命的實證祕訣指南

內向者也能長壽:4種社交連結帶來健康與長命的實證祕訣指南

你不必成為每一場派對的焦點,也能收穫健康益處。

考量到關於社交與長壽的各種研究,一些內向者會覺得前景黯淡也情有可原。擁有強大人際關係的人通常活得更久,而所謂的「super-agers」——記憶力如年輕20歲的高齡長者——往往特別外向。相對地,慢性孤獨會提高認知退化,甚至早逝的風險。

但專家表示,想獲得這些長壽好處,所需的社交量可能比你想像的少;重點是擁有幾段親密關係,以及一些能促成與更廣大世界接觸的日常活動。你擁有的連結數量並非最重要,重點在於這些連結為你帶來什麼。

換句話說,內向者不需要成為派對靈魂人物,也能擁有長久且健康的生活。

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幾種關鍵方式促進健康與長壽:它們提供情感支持、認知刺激、在危機時的照護,以及促使更健康習慣的動機。若你目前的關係能在這四項上打勾,你可能狀態不錯;但若缺了其中一兩項,或許是時候重新評估你的人際網絡了。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相同量的社交活動』,」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老年醫學副教授 Dr. Ashwin Kotwal 說。「但獲得一些社交活動很重要。」

1. 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通常來自少數幾位親密朋友或家人。你應該能夠在他們面前自在傾訴,並與他們討論重要議題或兩難。

當人們覺得孤單時,Dr. Kotwal 說,往往缺少的就是這種情感支持。而這種感覺會危害健康。

專家認為,孤獨有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本質上就是一種壓力經驗。壓力會引起發炎;若有人長時間處於孤獨,就可能引發慢性發炎。長期而言,這會增加心臟病、癌症、失智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2. 後勤支援

提供情感支持的那些人,也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讓你更省力的人——比如在你需要時載你去機場,或你生病時送餐來探望。當更大的問題出現時(像是失業或重大健康診斷),這個網絡就更重要了。

「在危機時,誰會回應你?如果發生問題,誰會在你身邊?」《Healthy to 100》作者 Ken Stern(一本討論社交連結如何影響長壽的書)說。

根據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 Julianne Holt-Lunstad 的說法,四到六段親密關係是可努力達成的不錯數量。如此一來,你不會過度依賴任何一個人。

3. 健康習慣

我們的人際關係也能驅動我們更好地照顧身體健康。研究顯示,擁有支持性社交網絡的人更可能運動、飲食更健康,也更會去看醫生並按時服藥。

對某些人來說,這個扮演激勵角色的人可能是配偶或成年的孩子;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是一個健走團或運動夥伴,能讓你持續負責。

這股追求健康的動力也可以來自內在,Dr. Kotwal 說。當你在乎自己的社交連結時,「你會想做些能改善健康的事,好讓你能繼續參與其中,」他說。「你是藉由好好照顧自己,來展現你對那些關係的重視。」

4. 認知刺激

上述好處多半仰賴親友;但談到認知刺激,專家建議將目光放到家門外或緊密圈子之外。部分原因是,與陌生人或弱連結的閒聊,往往更需要你投入認知資源。

「和親密對象在一起,你幾乎可以用『暗號』溝通,」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人類發展與家庭科學系教授 Karen Fingerman 說。「我可以對我先生說:『你還記得那次在巴黎的晚餐嗎?』他就會回:『天哪,對,蝸牛!』」

「但如果我想和你有同樣對話,」她接著說,「我就必須使用更多語言與認知刺激;而你也需要投入更多來理解。」

你在雜貨店、搭地鐵通勤途中,或在當地咖啡店進行的那些隨性談話,都能提供這種類型的刺激,並有益健康,Ken Stern 表示。

當然,個人對自己社交生活的主觀感受也很重要。Dr. Kotwal 說,如果某人即便獨處也不覺得孤單,就不會出現那麼有害的壓力反應。

但別把這當成留在家的理由。Julianne Holt-Lunstad 說:「我認為有一種誤解,覺得只要某人是內向的,他們就不需要那麼多連結。」

相反地,她建議:「與其完全不社交,不如把重點放在讓你覺得自在的情境中去社交。」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