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的硬真相:被低估的關係力與升遷不平等在職場現象解析
Share
我們的價值系統形塑了職涯、自尊與成功中的不均衡。
重點
-
價值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映照性別、種族與文化的社會階序。
-
「硬」技能驅動升遷,而「軟」技能常被擱置為可有可無的附加品。
-
低估「軟」技能會加劇挫折、倦怠、冒名頂替感與自尊受損。
一位能寫出完美程式碼的資料科學家,可能會獲得獎金與公開稱讚。那位防止團隊衝突升級的同事——透過傾聽、共情,並引導大家回到合作——卻很少得到同等的認可。前者被視為技術高超,後者則只是「很會與人相處」。然而少了兩者之一,專案就會崩潰。
有些技能能換得金錢、名望與權力。另一些——照顧、溝通與關係技能——則被視為可有可無的額外加分。最好情況下,它們被忽略;最壞情況下,它們被視為不值得實質報酬。照顧孩童、長者或病人多半仍屬未受薪的勞務,且仍由女性承擔不成比例的比重。即便在受薪職場中,社交技能也被歸類為「軟」——次於技術專長。前者常引來驚嘆、讚美與獎金,後者卻不被看見。
不均衡技能價值的歷史根源
傳統上,被視為「與男性相關」的技能,如技術知識、體力與財務敏銳度,被獎勵為具生產力且值得高報酬。相對地,被視為「與女性相關」的技能,如照顧、溝通與組織,則被框定為人格的自然延伸——更像天賦,而非辛苦磨練而成的專業。
重要的是,當代社會對技能價值的偏斜,並非根植於技能本身的實際價值,而是反映了與性別、種族與文化分野對應的社會階序。一旦我們記起究竟是誰在歷史上設計了職場、社會與其薪酬架構,這種不平衡便顯得理所當然。
關鍵在於理解:此種區分是社會建構,而非技能本質所固有。編寫程式並不天生比化解衝突或管理團隊更有價值。所謂「真正」或「核心」工作與「協助」或「次要」工作的區別,反映的是文化階序,而非實際難度或價值。
現代的表現樣貌
如今,這種偏斜的傳承以「硬」與「軟」技能之分延續。被視為可量化的技術專長與產出,被看作具有升遷價值的通貨。情緒能力、關係建立與適應力——雖然對組織成功至關重要——仍常被當成可有可無的附加條件,而非影響升遷或機會的決定性因素。
當有人靠關係技能而往上晉升時,他們的成功常被貶為運氣、偏袒,或是搭了別人的順風車。換言之,透過「軟」技能獲得成功,經常被視為比運用技術獲勝更不正當。而這種看法,常透過無數句像紙割般細碎的評語被明白地表達出來。
心理層面的影響
偏斜的技能估值帶來真實後果。對個人而言,低估軟技能會引發挫折、倦怠、冒名頂替感與自尊受損。許多女性陷入被貶抑與低表現的惡性循環,儘管她們具備能力。擅長關係領域的人,也可能真的相信自己的貢獻較不值得。組織同樣付出代價。忽略情緒與關係技能,等於忽視促成合作、創新與韌性的關鍵能力。團隊失敗往往不是因為缺乏技術專業,而是因為缺少同理、信任與凝聚。
邁向更平衡的價值評估
要改變這種不平衡,不能只停留在口號。組織可以從明確評估並獎勵軟技能做起,將其納入績效考核、升遷與領導梯隊。薪級與表揚制度需要反映現實:所謂的「軟」技能往往最難修煉,而且常是長期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對個人而言,覺察也很重要。我們都能練習看見並命名那些平常不被看見的貢獻,無論在職場、家中或社群。
看見那些被忽視的價值
真正的平等,不只是打開大門;還包括在人人走進門後,重新思考我們重視的是什麼。一個只崇尚技術與可量化成果,卻忽略照顧、情緒與關係專業的社會,錯失了大半的人類能力。殘酷的事實是,被稱為「軟」的技能一點也不軟。它們是維繫職場、家庭與社群的黏著劑。除非我們充分重視這些技能,否則成功與自我價值的體系將持續失衡——而我們的潛能,也只能被實現一半。



![燙金小囍字貼紙 [24枚]](http://wish.with.tw/cdn/shop/products/hqdefault_2cb3b4c8-ec0a-453e-a8be-1b14dad58faf.jpg?v=1619698098&width=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