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五大原則:點燃多重熱情、打造不敗人生目的及連結豐盛關係。

掌握五大原則:點燃多重熱情、打造不敗人生目的及連結豐盛關係。

幾項簡單原則,助你打造有意義的人生。

重點

  • 真正的目的在於熱愛過程,而非僅僅追逐結果或成功。

  • 目的應該帶來喜悅且不可能失敗;若它不再點亮你,就轉向。

  • 你不必只有一個宏大的目的——多重熱情同樣能賦予人生意義。

當我擔任安寧病房志工時

我特別與一位名叫 Anna 的病人結下深厚情誼。她多年來陪伴丈夫對抗前列腺癌。丈夫去世後,Anna 辭去大學英語教授的工作,全心投入她一直熱愛的事:寫詩。

每天在芝加哥熙攘塵囂之上的公寓樓層裡,Anna 都會寫詩。她將無數詩作寄給期刊和雜誌。她一天中最喜歡的時刻,是下午檢查郵件或電子郵件,看是否有作品被錄用。

我認識 Anna 時,她的結腸癌已經擴散。數月間,我目睹她先是身體,後是心智的衰退。但在最後一次探視中,短暫的清明穿透病痛。她轉頭問我是否正在寫詩。我說是,她便堅持要我立刻用她的電腦把詩打印出來。

Anna 在幾天後離世。當她的家人與我整理遺物時,我們在她的書桌上找到那份我的詩稿,滿是她用紅筆寫下的批註。

直到最後一刻,Anna 都在做對她深具意義的事──幫助他人寫出更好的詩。

她的故事只是我多年安寧工作中所遇到的眾多故事之一。它反映了我深信的一件事:目的並非遙不可及的壯舉,它常常存在於我們所愛的日常事物裡。雖然我不願將人生任何事稱為「規則」,但以下五條指引,確實幫助過許多人尋得並活出他們的目的感。

法則一:熱愛過程

Anna 的故事揭示了我所謂「大 P 目的」(宏大、以目標為導向)與「小 p 目的」(每日皆可實踐)的關鍵差異。大 P 目的往往伴隨焦慮與壓力;小 p 目的則關乎做事的喜悅。Anna 寫詩不是為了被刊登;她寫詩,因為她熱愛寫詩本身。

她的成功由過程本身定義。

法則二:目的應該無法失敗

許多人以為目的只有在帶來可量化的成功時才算正當:你必須登頂高山或贏得獎項。然而真正的目的不在終點,而在於留在心流──那些你全神貫注到忘記時間的時刻。

只有當你不再享受曾為你充電的事時,失敗才會發生。那是你轉換方向的信號,而不是放棄的理由。

法則三:沒有規則(除了這幾條)

目的不必終生不變,不必改變世界,甚至不必嚴肅。它可以只持續一個季節,也可以非常個人。Anna 的目的曾是教學,後來變成寫詩。

目的可以公開,也可以私密;可以安靜,也可以喧鬧。重點是它對你而言是鮮活的。

法則四:目的可以「多配偶」

我聽過最侷限人的信念之一,是認為每個人只有一個「真正」的目的。但人鮮少是單向度的。擁有多重熱情是可以的。

Anna 不只寫詩;她也熱愛桌遊。她與大樓裡的朋友度過無數歡笑的夜晚。你的目的不必專一,讓它盡情擴張吧。

法則五:讓目的成為連結

目的不必孤獨成行;最有意義的版本往往不是。若你與我一起爬上那五層樓梯到 Anna 的公寓,你會以為她不富裕:牆面大多光禿,家具磨損。

然而,看見那些在最後幾個月造訪她的藝術家、作家與創意者的數量,你就會知道她擁有豐富的人脈。而這些連結對她而言就是全部。

當你追求讓自己發光的事,別人也會被那份能量吸引。目的成為連結的磁石。你的合作者、導師與友人正在等待。

結語

Anna 並未刻意追求宏偉或英雄式的人生。她僅僅跟隨讓自己快樂的事,並因此觸動了周遭每個人。她提醒我們:目的不只屬於年輕、雄心或成就者,它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年齡與階段。

雖然我以「規則」框架了這些觀點,它們其實只是建議。試試看,找出適合你的,並視情況調整。

事實是,我們在世時間有限。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掌控發生於身上的事,但可以選擇如何度過日子。像 Anna 一樣,我們可以決定去做點亮自己的事,將之分享給他人,並讓這些細小但充滿目的的行動成為傳承。

那麼,問問自己:面對目的……你是否正在遵循真正重要的規則?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