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看智慧:掌握人生智慧的七大支柱

從哲學看智慧:掌握人生智慧的七大支柱

當你思考智慧時,可能會立即聯想到如擁有廣泛知識及運用該知識的視野等特質。你家中可能有位年長的親戚,家人一致認為,每當出現問題時,就應該去諮詢他。需要幫助決定如何處理你兩位姻親之間的爭執嗎?你會坐下來與這位家族長者深入交流,計劃出解決困境的方案。

智慧也可能被看作是基於豐富的世界知識的特質。這時,你尋求明智建議的不會是那位年長的親戚,而是另一位家庭成員,他可以幫你理清規劃到一個新奇地方度假的各種細節。你知道你會得到極好的建議,從如何抵達目的地到發現那些不在任何線上指南中的地方。

當你考慮這兩個例子時,你可能會意識到某人可能在生活的某個領域很有智慧,但在另一領域提供建議就不那麼在行。實際上,為什麼建議甚至會成為問題呢?也許僅僅擁有大量信息而不必將其應用於實際情況就已經足夠了。

從這些例子中,你也可以看出為什麼對智慧特質的描述是有益的。這不僅是一次智力練習,這樣的探索還可以幫助你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你想到“年長即更智慧”,你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肯定會變老,但若能變得更智慧則更佳。

心理學對智慧的最新研究

康奈爾大學的羅伯特·J·斯特恩伯格(Robert J. Sternberg)(2024年),因其在人類智力領域的廣泛工作而聞名,首次在1998年探索智慧領域,提出了智慧的“平衡”理論,該理論提出智慧的三大特質是平衡自己的需求、他人的需求以及全球的需求。本質上,智者的動力在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斯特恩伯格現在認為,這一理論只是智慧的一個面向——即反映人們處理信息方式的“過程”觀點。他的新方法代表了一種更全面的理論,基於哲學的主要分支。免得你認為這可能過於抽象,事實上,“哲學之樹(TOP)”實際上非常貼近日常生活。它主要強調智慧超越了特定的過程,甚至如一些其他理論所提出的,超越了源自個體內部的特質,如性格特徵或智力水平。

哲學之樹(TOP)中的智慧七大支柱

哲學成為探討智慧特質的有益方式,因為如斯特恩伯格所強調,其主要分支各自對應於理解什麼是智慧和什麼不是的重要傳統。以下是每個分支的簡要概述,包括其正面和負面的可能性:

  • 認識論:知道你所知與所不知。智者可能看似無所不知,但這一哲學分支建議認識到你所不知的同樣重要。例如,承認自己的局限是智慧的,但假裝懂你所不懂的(或永遠無法知道的事)是不智的。當你做出“有根據的猜測”時,切勿聲稱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 本體論:在決策中將他人的福祉放在首位。智者努力修補關係,而不智的人則試圖建立隔閡。
  • 倫理學:擁有清晰的是非觀念並堅持之。智慧意味著你努力遵循能夠促進有意義事業的決策。不智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個人利益,不顧他人受到的後果。
  • 邏輯學:能夠基於分析判斷而非直覺做出決策。這可能就像是試圖弄清楚你的手機為何無法正常充電一樣簡單。隨意地嘗試將充電線插入插座並不會找到問題的根源,你需要進行一系列更合理的步驟。
  • 美學:在世界上推動和諧與優雅。智者追求美好本身,比如在日落時分享受平靜而美麗的海岸線。缺乏美學智慧會變得有害,例如當人們做出導致公憤(如設計一座醜陋的建築)或破壞世界和諧(如一位獨裁者侵略另一國家)的決策時。
  • 詮釋學:基於事實而非願望評估情況。智者可能希望他們的家庭能相處得更好,但會對現狀持接受態度。不智的人會繼續幻想,希望他們的家庭能奇蹟般地決定和睦相處。
  • 價值學:使用邏輯來做出決策。智者依賴於通過證據分析確定的事實(這也意味著它們可能被證偽)。不智的人讓他們的信仰,無論是宗教上的還是其他方面的,決定他們認為真實的事物。

如果你在評估自己的智慧特質時有所記分,哪些被突出為你最大的優點?是否有時候你會希望最好的情況,或當你不喜歡某個想法的來源時就拋棄它?當你思考可能尋求建議的人時,你更可能信任誰的話?

將哲學轉化為行動

如你所見,儘管哲學可能看起來不是定義心理品質的最實用方法,但這七大領域的分支各自包含了有助於你自己成為更智者的實用提示。它們還可以幫助你找出在需要建議時,尤其是在敏感性質的問題上,但即使是在實際情況中,誰是最佳的求助對象。你想要一個能從各個角度考慮問題且不會排除沒有事實基礎的想法的人。

正如斯特恩伯格指出的,需要智慧解決的問題往往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而是結構不良。他說:“它們往往是一團亂,可用的解決方案也可能一樣混亂。”而且,儘管甚至在學校中獲得的基於知識的答案通常要麼是對的要麼是錯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充滿情感”。你和人發生過多少次爭執,儘管通過Google搜索解決了,但仍讓你感到有些沮喪?

總而言之,成為智者可以被視為一個過程,可能只能通過生活經歷在你遇到生活中投擲給你的問題時摸索前行。通過將智慧分解成這些組成部分,你至少可以少摸索一些,多一點發展。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