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界線變成高牆:你自以為健康卻在拒絕愛與信任的到來與靠近
Share
如果你自以為「健康」的界線,其實正擋住你渴望的愛呢?
重點
-
當慷慨遭遇持續的一面倒時,它會逐漸消退。
-
經過深思的界線,能在自我照顧與相互尊重之間取得平衡。
-
關係並非交易,但互惠很可能會促進或阻礙信任與安全感。
你是否覺得自己活在一個自私的世界裡?如果是,你並不孤單——雖然這種感覺可能讓你更孤單。Fortune 的一篇文章,標題為「『自私時代』正讓我們生病、單身、而且痛苦」1,將這股上升趨勢與疫情期間的隔離連結起來。但如果這種自私,其實是源自我們施加在關係上的那些界線呢?
數十年來,自助與大眾心理學文化一直把界線推崇為通往幸福的關鍵。我們許多人費心辨識並堅定執行,甚至彼此鼓勵這麼做。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把界線放在自己最深的需求之前——而不是並行於這些需求:連結、平靜,以及關係中的安全。
因為我不會分享心理治療個案的具體故事,所以我會用個人的例子。不過先聲明:人類本質上是自利的。即使是慷慨,往往也會讓我們感覺良好——而這也是一種自利。所以,讓我們先暫時放下「自私」這個詞刺耳的刺痛。
多年前,一位朋友請我幫忙照顧寵物,約兩週。這算是個不小的請求,但我答應了——因為朋友就是該這樣,對吧?
他們外出期間,其中一隻寵物——一隻貓——不見了。結果發現,有別的人進了屋子(獲得了允許——但不是我允許)。我連續好幾晚睡不好、打電話給收容所、張貼尋貓啟事,並組織找貓行動。所幸,行程結束時貓回來了。我的朋友回來後,笑著談起貓的「時機感」,接著遞給我一個紀念品。那感覺有點乏善可陳——但我想也許是我期望太多。(他們不是那種很熱情外露的人,好吧。)
幾個月後,我請這位朋友載我去機場。我一向很少開口求助或請託,也知道他們的行程,覺得這要求算合理。他們的回覆?「這對我來說不行」,接著建議我搭大眾運輸。
我感到憤怒與困惑。理性上,我知道他們是在設下界線。但仍然刺痛的是:那可能 60–90 分鐘的塞車,竟比我為他們承受的一切更重要。我想抽離,以免覺得被利用。我在心裡默默發誓,不再幫他們。
那感覺不舒服,卻覺得必要。怨懟正在悄悄蔓延。我在乎這位朋友,也想讓他們留在我的生活裡。我切掉了那個想為他們付出的自己——不是因為不在乎,而是因為我需要心安,以及更現實的期待。
有人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因為對方沒有回應你的期望或盼望,而收起自己的慷慨?你並不自大——你只是注意到了一種關係裡的不對等。
為什麼會這樣(研究這麼說……)
2023 年的一項研究〈社會期待主要根植於互惠〉提供了一些線索。2
-
我們傾向期待他人跟我們一樣行動。
-
信任,更多是由互惠而非社會規範所形塑。
-
在不匹配的關係中,自利會傾向自我強化。
-
具有慷慨取向的人面對自利時常會退縮,但具有自利取向的人很少因善意而變得更慷慨。
簡而言之,自私有點「會傳染」。信任不會來自於把別人評斷為「自私」或要求他們改變以符合我們的期待,而是來自找到那些慷慨/自利比例與我們相匹配的人。
在我的例子裡,我們誰都不是「壞人」。只是我們的關係風格不相配。我想像,我的退縮讓他們也不好受——我自己也覺得不好受。一段真誠、關心的友誼正在形成,但不匹配的期待把它拆散了。
界線背後是什麼?
我們許多人從未被教導如何設下健康的界線,因此把它們視為必備工具也可以理解。但在我看來,沒有批判性反思就一味為設界線喝采的文化,確實造成了一些傷害。
如果慷慨在面對自利時會退縮,這也許能說明為什麼社會看起來越來越分裂且不快樂。
界線的用意是保護福祉,並釐清關係裡可被接受的事。然而,福祉不是來自一次性的決定;它來自長時間的眾多選擇。
回到我與那位朋友的關係,他們非常渴望連結而有愛的關係。我們常常談到這點。但我也看見,他們一次又一次做出自我保護的選擇,這些選擇把他們從自己最渴望的親近中切了下來。
棘手的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一定會帶來你想要的。研究顯示,孤獨會同時提升自我保護與自利,形成一種讓人被孤立的痛苦循環。3
什麼是「深思熟慮、自我保護」的界線?
自私與自我保護之間只有一線之隔。身為治療師,我會協助來談者反思:什麼才真正服務於長期福祉——而不是當下最省事或最舒服的選擇。這包含同時納入「對自己有利」與「對社會有益」的渴望。
與流行心理學的速成解方相反,我的經驗是:多數人受益於花時間學會如何設下「深思熟慮的自我保護」界線——既能保護,卻不懲罰;服務於自己的價值,而不只是服務於壓力反應。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關閉慷慨,也許你需要更多時間——或需要不同的人——那些更能匹配你內在期待的人。若你生命裡的人在抽離,也值得一問:我是否其實比自己以為的更以自我為中心?
在設下界線前可以自問的問題:
-
這條界線的目標是什麼?
-
我是否先前已表達過我的需求?
-
短期與長期的風險與利益是什麼?
-
這會如何影響對方與這段關係?
-
這段關係的給予與回應目前是否平衡?(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
-
這條界線是否與我的自我認同與價值一致?
重點結論
界線很有力量。但它們並非自動就「好」、善良、「健康」或智慧。值得停下來批判性地思考:它們保護了什麼——以及它們是否同時服務於你與你的人際關係的福祉。
當我們運用批判性思考,去反省界線如何同時影響自己與他人,就更能確保這些界線與我們——以及他人——的福祉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