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Psychosis?聊天機器人如何加劇妄想與現實脫節風險全解析
Share
AI聊天機器人放大妄想,可能正在惡化與現實的斷裂。
重點
-
「AI psychosis」案例包括把AI視為神一般,或視為浪漫伴侶的人。
-
聊天機器人傾向鏡射使用者並持續對話,可能強化並放大妄想。
-
通用型AI聊天機器人未受過治療性介入或偵測精神科失代償的訓練。
隨著越來越多人把AI聊天機器人當作情感支持,甚至當作他們的治療師,一個在AI與心理健康交會處的新且緊急的關切浮現:「AI psychosis」或「ChatGPT psychosis」。
這種現象,雖然不是臨床診斷,卻在媒體與像Reddit這樣的線上論壇中被愈來愈多地報導,描述AI模型如何與個人一起放大、驗證,甚至共創精神病性症狀。最近,甚至出現「AI psychosis」可能影響到一位OpenAI投資人的擔憂。
AI聊天機器人可能在無意之間強化並放大妄想與思維鬆散,這是非預期的代理性未對齊所致,導致使用者安全風險。
產生式AI聊天機器人互動可能惡化妄想的潛在性,先前已在Søren Dinesen Østergaard於Schizophrenia Bulletin在2023年的一篇社論中被提出,指出:
…與ChatGPT等產生式AI聊天機器人的通信是如此逼真,以致人們很容易產生在另一端有一個真實人的印象——同時,又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這種認知失調很可能會在具有較高精神病傾向的人身上助長妄想……產生式AI的內部運作也為臆測/偏執留下了充足空間。
一篇由跨領域研究團隊撰寫、目前處於預印本的新論文,回顧了十多起在媒體或線上論壇所報導的案例,並凸顯AI聊天機器人強化妄想(包括誇大、關聯、迫害與浪漫妄想)的令人擔憂模式。這些信念會隨著與AI的對話而隨時間變得更根深柢固,並被進一步鋪陳。
截至目前,尚無經同儕審查的臨床或長期追蹤證據顯示,只靠AI的使用本身就能在有或沒有精神病性症狀史的個體中誘發精神病。然而,正在浮現的軼事性證據仍令人擔心。
AI可能如何放大妄想與精神病性症狀
這些媒體報導的「AI psychosis」案例,呈現一種模式:個體對AI系統著迷,將感知、神祕知識、浪漫情感或監控能力等屬性賦予AI。
研究者強調三個「AI psychosis」的新興主題,再次強調,這不是臨床診斷:
-
“Messianic missions”:人們相信自己揭露了關於世界的真理(誇大妄想)。
-
“God-like AI”:人們相信自己的AI聊天機器人是有感知的神祇(宗教或靈性妄想)。
-
“Romantic” or “attachment-based delusions”:人們相信聊天機器人的擬真對話能力是真正的愛(戀愛型妄想)。
在某些情況下,原本在藥物上穩定的個體會停藥,隨後再度出現精神病性或躁期發作。此外,也有無既往心理健康史的人被報導在與AI聊天機器人長時間互動後變得出現妄想,導致精神科住院,甚至出現自殺企圖。
另一個案例涉及一名有精神病性疾患史的男子愛上AI聊天機器人,之後因相信該AI實體被OpenAI「殺死」而尋求報復。這導致他與警方發生對峙,最終他被擊斃。
根本問題在於,通用型AI系統並未受過協助使用者進行現實檢驗,或偵測萌芽中的躁期或精神病性發作的訓練。反之,它們可能火上加油。
為什麼AI聊天機器人在強化妄想?
通用AI聊天機器人傾向優先追求使用者滿意度、延續對話與提升參與度,而非治療性介入,這點極具問題。誇大、自我思緒鬆散、過度書寫,或整夜不睡等症狀——這些都是躁期的標誌——在持續的AI使用中,既可能被促進,也可能被惡化。AI誘發的妄想放大,可能造成「引燃效應」,使躁期或精神病性發作更頻繁、更嚴重,且更難治療。
像ChatGPT這樣的AI模型受訓去:
-
鏡射使用者的語言與語氣
-
驗證並肯定使用者的信念
-
生成持續對話的提示以維持交流
-
優先連續性、互動與使用者滿意
這創造了一種人—AI動態,可能在無意之間助長並鞏固心理僵化,包括妄想性思維。通用聊天機器人不是為了挑戰錯誤信念而設計的,反而可能與之同調,哪怕涉及誇大、偏執、迫害、宗教/靈性與浪漫妄想。
人類治療師或許不會直接挑戰精神病性信念或妄想,因為這不是治療最佳實務。然而,當AI聊天機器人去驗證並與使用者合作時,這會拉大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強化與僵化的問題
這一現象凸顯所謂AI逢迎(AI sycophancy)的更廣泛問題,因為AI系統被導向強化既有的使用者信念,而非改變或挑戰它們。AI不促進心理彈性(情緒健康的指標),反而可能創造回音室。當聊天機器人記住先前對話、回提個人細節或提出追問時,它可能加深AI「理解」、「同意」或「分享」使用者信念的錯覺,進一步將之鞏固。潛在風險包括:
-
被記憶回提功能加劇的迫害妄想
-
因AI回憶先前內容而觸發的思想播送信念
-
誇大、宗教或身分型妄想的惡化
-
命令型幻聽的惡化,包括相信AI在下達指令
-
助長誇大、失眠或過度書寫等躁症症狀
-
由於過度依賴AI互動而可能增加的社會退縮,導致動機降低與認知被動
AI心理教育的需要
這一新興現象凸顯AI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包括覺察以下事項:
-
聊天機器人傾向鏡射並延續對話,可能強化並放大妄想。
-
精神病性思維常是逐步發展,AI聊天機器人可能具有「引燃效應」。
-
通用型AI模型目前並未設計用於偵測早期精神科失代償。
-
AI的記憶與設計可能在無意間模擬思想插入、迫害或關聯觀念。
-
在情感需求上重度依賴AI互動,可能惡化社會與動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