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頭四《Let It Be》接納逆境的心靈力量
Share
The Beatles 經典展現接受逆境的和諧。
關鍵要點
-
The Beatles 的歌曲 "Let it Be" 關於接受的力量。
-
對無法改變的情況抱持抵抗是反效果。
-
佛陀的「兩支箭」教義說明心智如何增加額外痛苦。
-
接受能促進療癒過程。
1968 年底,Paul McCartney 身心俱疲。他過度工作與應酬,並因 The Beatles 關係惡化而感到沮喪。
某夜,已逝十年的母親 Mary McCartney 在夢中對他說:「Let it be」,意指「別擔心,事情會自行解決」。
McCartney 迅速依母親的忠告譜出歌曲,寫下:「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數月前我罹患病毒,苦不堪言。我想著所有做不了的事、延誤的約會與截止日,以及令人失望的人們;挫折與沮喪讓身體更難受。
然而某刻我意識到憂慮全無意義。我生病了,非我之過,也無能為力。於是我決定放下所有擔憂,告訴自己「Let it be」。我接受現況,讓自己休息,隨即感到平靜甚至愉悅,並迅速康復。
我們為何常抗拒逆境
人類本能會抗拒逆境。當身心受苦,我們努力改變情況以回復安適:飢餓尋食、受傷求治、受困設法脫身、遭霸凌則自保。
這些行動自然合理,但我們也將抗拒帶入許多無需抵抗的情境——如生病、塞車、等車,於是表現為焦躁不耐;或當伴侶與孩子不依我們期望行事時產生抗拒。
似乎在此等情況感到不悅很自然,然真正的痛苦源頭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其抗拒——亦即拒絕「Let it be」。
兩支箭帶來的啟示
佛陀以「兩支箭」優美詮釋抗拒的負面效應。第一支箭是人類必經的苦,如疾病與疼痛;第二支更危險的箭則是我們對苦的抗拒,包括負面思維、評判和對他人的敵意。
當負面事件發生,我們會擔憂未來、抱怨肇因他人、責備自己錯誤,並羨慕未遭不幸者。佛陀指出,第二支箭——心理痛苦——完全多餘;只要接受處境,即可解除心靈枷鎖。
少了第二支箭,第一支箭的痛楚也更易承受,甚至可能完全消散。
例如研究顯示,面對身體疼痛或不適,最佳策略並非逃避或掩蓋,而是正念覺察。當我們接受並專注於痛感時,它會變得柔和而輕微。
接受的力量
我們常被鼓勵將疾病與疼痛視為敵人,口口聲聲要「打敗」疾病或「戰鬥」康復。
但在心理層面,這種態度少有益處。對疾病或不適的抗拒常讓痛苦延長與加劇;採取接受態度,我們或許恢復更快——部分因為得以深度休息,也因為接受使身心和諧。
想像一位受傷運動員需停賽數週。若抱持抗拒,他可能焦躁不耐,休息不充分,甚至提早復出反致傷勢加重。
抗拒時,心與身衝突,責怪肉體軟弱並施壓其趕快痊癒;接受時,心完全支持身體,與之合一,讓強大療癒能量流動。
因此,若今日我陷入無法改變的負面處境——疾病、塞車、排長隊、不得不做的瑣事——我會嘗試不讓心智再添負面。我要單純地讓它存在。或許情況將不再負面,而成為中性,甚至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