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本來樣貌:以適配度強化親子連結、韌性、自信與成長

接納孩子本來樣貌:以適配度強化親子連結、韌性、自信與成長

在教養中,「適配度」的重要性是什麼?

重點

  • 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孩子,是教養中的一大挑戰。

  • 即使在同一個家庭,孩子自出生起就獨一無二,且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

  • 重要的是,父母要欣賞每個孩子的本來樣貌,而不是父母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 一個強而有力的方法,是辨識並強化每個孩子的「能力小島」。

在我研究所初期參加的一場演講中,講者說道:「父母必須學會接納孩子的本來樣貌,而不是他們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我當下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們當然應該接納孩子的本來樣貌。這有多難呢?」

我實在太天真了。

當我開始臨床訓練時,我在治療中看見許多兒童、青少年與父母。我很快意識到,讓父母接納孩子的本來樣貌往往是一項重大的挑戰,特別是當孩子展現出讓父母覺得有問題、或不符合其價值觀的行為時。

幾年後我自己成為父親時,這個體悟被放大了十倍。我不僅愈來愈意識到接納孩子所面臨的障礙,也開始理解父母的接納,對於孩子情緒發展與幸福感的基礎性重要性。接納紮根於無條件的愛——無論孩子的行為如何,或其選擇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都愛他們。

接納不應與放任或讓孩子為所欲為混為一談。接納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去管教孩子,或不教他們負責任。當我們理解到管教的本質是教導,而不是羞辱或恐嚇時,接納與有效的管教其實是彼此支持的。管教的一個目標,是創造安全且有保障的環境,讓孩子發展出自律。

「適配度」的重要性

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多數父母就已經對他們懷抱由自己童年經驗部分形塑而成的夢想與期待。然而,許多孩子並不會滿足我們為他們設下的夢想,這常常會在父母心中引發失望與挫折。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採取「適配度(goodness-of-fit)」的取向是明智之舉,這是兒童發展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它檢視父母的氣質、期待與願望,與孩子的天生特質之間契合得如何。

若要讓親子關係茁壯,父母必須學會調整自己的期待與行為,以貼合孩子,而不是堅持要孩子配合自己的方式。以我在治療中所見的諸多成人為例,我觀察到,童年時期父母傳遞的失望訊息所造成的缺乏接納與無條件的愛,會持續對我們的成人關係與人生帶來負面影響。

鑒於許多父母在與孩子建立良好「適配」關係上面臨的挑戰,我在演講與著作中特別強調孩子自出生即存在的差異,以及「適配度」的重要性。我引用精神科醫師 Stella Chess 與 Alexander Thomas 的研究,並如其著作《認識你的孩子(Know Your Child)》所述。他們將孩子的三種主要天生氣質歸納為:容易型、慢熱型、困難型。他們強調,父母理解這些不同氣質,並調整教養風格以貼合孩子的氣質,至關重要。

許多參與我工作坊或接受我親職諮詢的父母指出,雖然他們知道每個孩子自出生就有不同的氣質,但他們並未意識到這些差異竟會如此顯著。我聽過許多養育所謂「困難型」孩子的父母表示,他們覺得自己在當父母這件事上是失敗的。

有些人希望在孩子出生時就能更了解這些天生差異,並補充說,如果他們的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能在孩子還是嬰兒時就提醒他們這些差異就好了。一位擁有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女兒的母親動情地對我說:「如果我早知道這些氣質差異,我想我會學到更有效與女兒互動的方法,而不會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對她、也對我自己如此生氣。」

兩個家庭

為了說明「適配度」的重要性,請思考我曾合作過的兩個家庭。

在我與 Dr. Sam Goldstein 合著的《養出有韌性的孩子(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一書中,我們描述了 George——一位有明顯學習困難、朋友也不多的13歲男孩,以及他16歲的姊姊 Linda——外向、成績優異,且是運動明星。他們的父母 White 一家,社交活躍、熱愛運動,過去也是優秀學生。

他們明顯偏好 Linda,因為她的人生成就與他們自身的成功相互呼應。相較之下,他們對 George 感到失望。Mr. White 甚至斷言:「如果 George 願意,他可以扭轉人生。他很懶,一直都這樣。」

George 內化了父母的訊息,他帶著洞見、悲傷與憤怒對我說:「我的父母愛 Linda。我想她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好父母。我有時候覺得,他們希望我從來沒有出生過。」

在評估中,我會提出一個簡單但有力量的問題:「你的孩子做得好的事是什麼?」這個問題把焦點從「缺點」轉向優勢,也就是我所稱的「能力小島」。

White 夫妻花了一些時間才回答,但他們終於說 George 喜愛園藝與照顧植物。問題在於,雖然 George 熱愛這些活動,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成就感,他的父母卻將他的能力小島視為無關緊要,或對一個13歲孩子而言「很奇怪」。當他的父母最終學會尊重 George 的興趣,包括與他一起參加園藝展、而他也在那裡獲獎時,他們與他的關係顯著改善,George 的情緒福祉也有所提升。

第二個例子涉及 Mr. 與 Mrs. Norwell 以及他們八歲的兒子 Paul。他們形容 Paul 焦慮程度很高,在學校的學習也很吃力。熱愛運動的 Mr. Norwell 動情地表示,當太太懷著 Paul 時,他曾想像他們會一起玩各種運動、並參加 Paul 的比賽的所有快樂時光。

當我詢問父母認為 Paul 的興趣與能力小島是什麼時,他們立刻回答他熱愛畫畫與繪畫,且在這些領域展現出相當的天賦。Mr. Norwell 悲傷地補充,雖然 Paul 喜歡畫畫,他自己卻對藝術沒有興趣。我與他們討論了「適配度」的概念,以及加入 Paul 的興趣、而不是期待他從事一項讓他難以從中獲得樂趣的運動活動的重要性。

他們對「適配度」的想法深感興趣,會後不久,Mr. Norwell 便建議和 Paul 一起到博物館上藝術課。Paul 欣喜若狂;在上完第一堂課後,Mr. Norwell 打電話來分享,看到兒子在一起創作時的快樂,他感到多麼高興。

他補充說:「我想我甚至可以慢慢喜歡上這些事情,特別是因為我們可以一起做。」Mr. Norwell 願意參與 Paul 的興趣,明顯改善了他們的關係,也減輕了他對於如何與兒子建立連結的擔憂。

無條件之愛的力量

這些例子顯示,無條件接納與愛孩子,有助於培養正向的親子連結、情緒成長與韌性。接納需要父母重新檢視自己對孩子「成功」的定義,並理解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是「A 等生」、社交技巧高超、運動表現出色,或與父母有相同的興趣。

當父母尊重孩子獨特的氣質、熱情與能力,即使這些與父母自己的希望與期待不同,孩子覺得自己辜負父母的機率就會降低。相反地,這會創造出一個能滋養孩子尊嚴、希望與韌性的環境,幫助他們以更有自信與更樂觀的態度面對挑戰,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無條件地愛著他們。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一份美好禮物。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