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我們了解跌倒的動態,否則它將再次發生。
重點摘要
我們對跌倒原因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
65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有25%的機會發生嚴重跌倒。
跌倒是65歲以上人群因傷致死的主要原因。
大多數跌倒是可以透過了解其原因來預防的。
作為一位高齡者或年長父母的照護者,你可能已經通過穿著「適當」鞋子或進行體能鍛煉等方式預防跌倒。然而,即使如此,你或你的父母仍可能跌倒並造成髖部骨折。當急診室的醫生詢問跌倒原因時,可能發現沒有任何障礙物,也無典型的跌倒相關因素,令人困惑卻急需答案。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超過25%的65歲及以上成年人今年將發生跌倒,其中350萬人需要在急診室接受治療。如果你已年滿65歲,每年有25%的機會發生嚴重跌倒。活得越久,坐救護車的可能性越高。
更令人擔憂的是,跌倒是65歲以上成年人因傷致死的主要原因,且嚴重跌倒的發生率正在增加。
為什麼人們會跌倒?
美國國立老年研究所(NIH)的網站列出了超過20種嚴重跌倒的原因,包括肌力減弱、障礙物、藥物交互作用及視力不佳等常見因素。
科學總是在尋找能解釋多個事件的理論。例如,要了解跌倒,我們是否需要將這20多個原因視為獨立的因素,還是其中有某些共同點將其聯繫起來?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案來逆轉致命跌倒的趨勢。
根據我對高齡者的輔導經驗,以及作為一名早期帕金森症患者的個人體驗,我相信許多跌倒事件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自動行為的中斷。
什麼是自動行為?
我們日常的許多身體行為都是自動化的,有些估計達到40-50%。這些行為涉及一系列小動作的連續執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不需要思考即可完成。行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多數人從嬰兒期就開始學走路,並已重複了數百萬次。
儘管行走涉及許多動作,但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地說:「我要先站起來,然後抬起腿,推動腳踝向前,將腳放回地面,然後再次開始這個動作序列。」然而,我們每天都能無意識地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數千次。
自動行為如何形成?
從學習實驗中我們知道,如果某一行為重複足夠多次,它就會變成自動化行為,通常被稱為「習慣」。行為需要重複的次數才能變成自動化因人而異。根據籃球明星Steph Curry的訓練師所說,他在每場比賽前至少從中場的不同位置投500次籃。在我剛被診斷出帕金森症的初期階段,我花了三個月,超過50,000步才學會跑步時不拖到鞋子。
每次重複某一行為模式,從第一次開始,這種模式的記憶就會被加強。最終,幾乎不需要有意識的思考就能完成。有時候,只需一個起始動作就足以觸發整個行為序列,就像第一個音符能喚起你記住的一首樂曲一樣。其他例子包括行走、跑步或拿取物品。隨著孩子學習走路,他們的動作會隨重複變得更加精確和流暢。想像一下給房子一層層上漆。隨著每層漆的增加,顏色變得更加飽和,行走也變得更加優雅。
我們認為,大腦會將一些相關的資訊「分塊」成模式。例如,行走包含許多部分(例如,彎曲腳踝、抬起腿、推動腿向前等)。大腦將這些要素儲存成名為「行走」的模式。
將資訊儲存成模式可能讓大腦更容易檢索並執行複雜的指令,比如「起身並開始行走」。你的大腦會訪問「行走模式」,然後透過神經發送電信號,執行整個動作。但當信號傳遞到你的雙腿時出現中斷會發生什麼?
自動行為的中斷
大腦需要約0.4毫秒的時間將信號傳遞至雙腳和腿部。這幾乎是瞬時傳輸。然而,如果傳輸被延遲會怎麼樣?比如,當一群活潑的小狗突然穿過你的路徑時,你的行走模式可能需要幾毫秒才能停止,而這種延遲可能導致跌倒。
在我復原期間,對最近跌倒的高齡者進行了一次非正式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行動模式無法及時停止,或未能迅速切換到適應環境的新動作(例如,在擁擠人群中行走時未意識到需要放慢速度)。
重點總結
研究人員應專注於了解影響自動行為傳輸的神經事件,並制定能補償神經時序缺陷的方案。對於容易跌倒的人或照護者而言,應繼續創造「安全」的環境,同時記錄跌倒發生的時間點並與專業人士分享。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