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啟工作意義與使命感:全面提升員工投入創造新永續幸福職場
Share
為什麼工作感到空洞——以及領導者與個人如何重新點燃目標感。
重點摘要
-
70% 的人對工作感到脫節——原因往往是缺乏目標。
-
員工疏離每年讓企業損失 9 兆美元。
-
只有 20% 的員工感到被激勵——工作不該只是填滿時間,而應成就自我。
-
優秀領導者明白「管理任務」與「領導人心」截然不同。
坦白說:我們都會有那種什麼都說不通的日子。你起床、拿起咖啡、坐到書桌前,心想:「到底意義何在?」
有時候是生活整體讓人沮喪,但更常見的是工作。
我花了數十年協助各種規模的組織轉變文化。期間我一次又一次看見同樣的模式:當領導者試圖把公司當成機器運轉,他們所仰賴的活生生、人性複雜的員工就會關閉心靈開關。
隨著我們進入數位時代,問題愈發嚴重。新科技讓一切都能被追蹤。企業膜拜 KPI、執行長儀表板、季度績效報告。但當我們聚焦於最佳化時,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提問:這一切究竟意味著什麼?
表面之下的問題
數據發人深省。僅有三成美國員工在工作中感到投入;放眼全球,這個比例更僅有兩成。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對自己日復一日執行的任務,在智識與情感上都處於脫節狀態。
經濟代價相當龐大。根據 Gallup 全球職場報告,員工疏離每年為全世界企業造成近 9 兆美元的生產力損失,相當於全球 GDP 的近一成。
但這不只是帳面數字,更是人性的悲劇。每一位提不起勁的員工、每一位拖著身子到辦公桌前自問「意義何在?」的工作者,都代表了人類潛能的流失。意義很重要;當工作中找不到意義,我們就以漂泊與脫節的狀態度過一天。
當工作失去靈魂
脫節未必看起來像存在危機。我們都曾與勝任卻冷漠的同事共事;多數人也曾在某個時刻成為那樣的人。
曾經,你滿懷點子、踴躍發言;如今,你只想點頭附和,好讓流程能不痛不癢地結束。工作變成「出席並打勾」,而非「創造影響」。
這種態度並不會止於會議室門口,它會滲入文化、關係與福祉。一個缺乏目標的職場,不只是失去產出,更失去靈魂。
當人們真的在乎時會發生什麼
好消息是:當人們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一切都會改變。
McKinsey 研究顯示,當工作具有個人滿足感時,工作與生活成果可比未滿足者高出 5 倍。健康提升、韌性增強、留任率上升。
目標感成為個人與企業的倍增器。我一次又一次看到:當某人重新連結「為什麼而做」時,他們可以移山。目標感驅動績效指標無法捕捉的東西:自豪、韌性、情感承諾、創新。而且這具傳染性;當企業以有意義的使命為核心運作,「我們正在做重要的事」這種感受會迅速擴散。
讓工作有人味
那該如何修補?不是靠披薩派對或茶水間的勵志海報。
首先要記得:在每一個職稱、員工編號、Zoom 方格背後,都是真心希望一天過得有價值的人。
-
分享真實故事。別再只談數字。告訴大家那位寄來感謝信的客戶,分享你的產品如何幫助某家小企業撐過難關。把影響呈現得可見且個人化。
-
真正活出你的價值觀。如果公司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就別在晚上 11 點發郵件;若重視創新,就給予試驗空間而不是失敗恐懼。人們看的是你做什麼,因此以身作則。
-
給有意義的回饋。別只說「做得好」,而是讓人看見自己努力如何向外泛起漣漪。讓他們了解任務與大局的連結,使回饋聚焦於未來影響,而不只是過去表現。
-
留出呼吸空間。有時最有力的事就是問對方:「你真的還好嗎?」然後真正傾聽。以人而非職能互相關懷。
-
幫助人以人身份成長。不僅培養技能,更協助他們發掘自身可能性。真正的忠誠與創意由此而生。
偉大領導力的核心
我最敬佩的領導者有兩項共同點:同理心與真誠關懷人。
「同理」意味真心關注人正在經歷什麼——不僅在工作上,也包括家庭、夢想與挑戰;這就是「管理任務」與「領導人心」的差別。
「真誠關懷」則意味不只理解他人的境況,更付諸行動。你會記得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而非僅是賺錢。
這些領導者每天醒來都問自己:「今天我們要服務誰?」他們的目標感不只是 LinkedIn 簡介上的文字,而是每日的生活與工作方式。
簡易框架:LIFTS
多年來,我打造了一個讓人樂於工作的職場簡明方法,我稱之為 LIFTS:
-
Learn(學習)—先從自己開始。是什麼讓你清晨起床?你想留下什麼樣的遺產?
-
Investigate(探究)—提出真正的問題。員工實際感受如何?組織中哪些在運作,哪些讓人抓狂?
-
Formulate(構思)—創造一個人們能相信的願景。要真實,不只是企業口號。
-
Take action(行動)—做出展現你關心人的決策,而不只是關心利潤。
-
Study what happens(研究成果)—關注什麼能激發成長。當某事失效,勇於轉向。
這不僅是商業框架,更是將領導視為服務的思維——用你的位子來保護並滋養信任你帶領的人們的能量、專注與希望。
真正的底線
工作應該不只是支付帳單的手段,而應成為你得以成就自我的地方。
當我們以目標感領導時,我們不只是在管理專案、趕交期,而是在幫助人們發掘自身潛能。這就是「職業」與「使命」的差別。我們都渴望相信自己的出現有其意義,而領導者的工作便是照亮那條道路。
在一個常讓人感到虛無的世界裡,協助他人找到每日的意義,也許是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