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世代無表情凝視心理學:數位冷面背後祕密
Share
你看到過 Gen Z 的凝視嗎?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所謂「Gen Z 凝視」——一種在自拍與社群媒體影片中常見的面無表情、毫無笑意的臉孔——已引起日益高漲的文化與心理學關注。雖然目前仍未成為同儕審查期刊的大型研究主題,相關研究顯示,這種現象可能映照出關於身份、能見度、情緒調節與數位自我展演的世代議題。
Gen Z 凝視的特徵是中性或空白的表情。在照片中,它看起來像是對鏡頭直接且不眨眼的注視,沒有微笑或明顯情緒。與常試圖展現友好、看起來很享受的前輩世代不同,許多 Gen Z 似乎刻意採取平板、情緒中立的外觀。有時很難判斷這是在諷刺還是真心——也可能兩者兼具!
背後的可能原因?
1. 情緒自我保護
研究指出,中性面部表情可作為一種情緒調節方式(Verma, et al, 2023)。平板的中性表情可能成為抵擋評價或過度曝光的盾牌。對 Gen Z 而言,顯得「cringe」或過於熱衷是一項常見焦慮。在數位空間中的情緒抑制可用來傳達他們「掌控局面、並非在表演」的訊號。
2. 抗拒表演式正能量
媒體心理學研究顯示,世代正從「嚮往式」轉向「可共鳴或真實冷感」的自我呈現(Abidin, 2023)。Gen Z 對精雕細琢、過度策畫的社群形象更具懷疑。因此,凝視可能是對千禧世代與 Gen X 的「對鏡頭微笑」文化的反擊,象徵擁抱真實、諷刺甚至無聊等過往不被視為美學的價值。
3. 文化飽和與去敏感化
許多 Gen Z 在線上成長,持續暴露於無盡影像與情緒內容。凝視或許反映了對典型網路表達模式的情緒疲乏或去敏感化。一種顯示「我都看過了」的冷漠姿態,可連結到過度刺激數位環境中的「情感平坦化」(Suler, 2004)。
4. 反美規範與 Gen Z 美學影響
相較於擺拍的「Instagram face」,Gen Z 凝視經常挑戰傳統美感標準,拒絕過度女性化或華麗,轉而擁抱粗糙、曖昧甚至尷尬。這呼應美學學者所言的「抵抗美學」——對冷漠無動於衷的態度本身成為品牌(Tiggemann & Zaccardo, 2018)。
對其他 Gen Z 者來說,這種凝視傳遞一種冷酷抽離,顯示他們對諷刺有所理解,尤其當自拍搭配荒謬文字或濾鏡時更是如此。
總之,Gen Z 凝視絕非單純的空白表情——它是一種重要訊號。它反擊舊有的數位自我呈現規範,映照出對能見度與真實性的態度變遷,也可能在「時時被看見」的年代裡,成為一種微妙的情緒邊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