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拒絕承認自己錯了
關鍵要點
無法道歉可能源於試圖維持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以避免羞愧。
拒絕道歉可能源自錯誤認為自己沒錯就不需要道歉。
認為不需要道歉可能來自缺乏自我和關係的覺察。
我們通過連結療癒,而非敵對堅守立場。
當人類渴望修復被欺瞞、抗拒或冷漠的牆阻擋時,敵意會慢慢燃燒。修復的力量來自彼此的連結,而不是保持對立的立場。
面對錯誤與失望的困難
沒有人喜歡發現自己讓別人失望或犯了錯,尤其是在他們試圖做對的事情或感到自己被不公平地指責時。但有些人尤其難以承認自己錯了、承擔責任或以有意義的方式說對不起。我們在高調人物和全球政治中看到這種模式,但在我們的個人關係中也很常見,無意識的防禦、個性以及僵化會妨礙適應性行為。認識到當我們處於僵局時,幕後發生了什麼,能幫助我們做出改變或放手,遏制破壞性互動的循環。
不願道歉的常見障礙
不願道歉的常見障礙是認為自己不需要道歉,因為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在某些情況下,這甚至可能從事實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但是執著於證明我們「正確」,即使只是在內心對話中,也只會延長衝突,播下分裂的種子。如果一方是對的,另一方就是錯的。從關係的角度來看,雙方都輸了。
防禦、僵化與病態的確信
有些人不承擔責任或承認自己錯了,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永遠是「對的」。無法「心理化」(mentalize),即無法自我反思或聯繫到他人觀點或心態,這可能是同理心、連結和修復的障礙。相關問題還包括對自己立場正確性的「病態確信」。這種認知僵化表現為令人沮喪的閉塞心態,實質上是一種心理學上的學習障礙,特點是無法吸收新資訊並改變自己的理解。
在犯錯或不當行為被揭露後,渴望在他人眼中得到救贖的需求可能與僵化、完美主義的個性風格和/或自戀的防禦機制有關。在這種情況下,無意識的壓力迫使人維持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以防止受到批評和自我譴責的威脅。
過度的內疚與羞愧
對某些人來說,承認自己傷害了摯愛或做了錯事在無意識中被迴避,因為這會引發對自己「不好」和羞愧的恐懼感。在這裡,涉及童年時期面對批評、羞辱、不回應和/或施加情感負擔的父母的動態會被重新體驗。
具有這種動態的人在表現出同理心和承擔責任時,可能會過度認同另一個人想像中的、投射的痛苦,以及對自己的「罪行」、過錯、內疚和對他人情感的情緒責任感的誇大。
缺乏自我覺察導致的誤解與困惑
誤解和感到自己是「對的」也可能源於自身溝通意圖或行為與接收者的受傷反應之間的不一致。這可能是由於缺乏自我覺察,導致溝通中出現不一致,無意識的情緒和過程滲入信息的潛台詞或「旋律」中而未被察覺。例如,未表達或被分隔開的情感,如煩躁、不耐煩或怨恨,經常不經意地通過語氣、語調和措詞洩露出來。這種潛台詞和互動的「音樂」會立即傳送到接收者的大腦,發出危險信號,並覆蓋表面上無害的內容。
何時堅持立場是適應性的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堅持自己的觀點或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正常或適應性的無意識策略,例如,響應發展過程中的需求以優先考慮自主性,如在青春期時。同樣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可能來自於保護自己免受壓迫性關係動態的合法需求。例如,這樣做可能是在權力濫用或面對控制型人物時聲張自主或邊界的一種方式。
對承認錯誤的誤導性常識
當然,當利害關係很大時,無論是政治還是個人方面,否認或為造成的傷害進行辯護的需求會因其他動機和控制敘述的努力而變得複雜化,儘管這些動機可能是錯誤的。然而,與傳統智慧相反,人們在缺乏有意義的道歉、承認過錯或傷害時其實更可能提起訴訟(Robbenholt等,2023)。在涉及訴訟的情況下,道歉往往被列入和解條款,即使大額和解金已支付,如果沒有道歉,受害方依然感到失望,這一結果也得到了公眾意見的呼應(Robbenholt等,2023)。
反應性有助於修復關係中的失聯
判斷失誤、衝突和「同理心失誤」是無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即使是與嬰兒關係良好的母親,也會有與孩子不同步的情況。然而,可靠地做出回應和恢復節奏或斷裂的連結,是決定孩子安全感和健康,以及關係健康或爭端解決容易程度的關鍵。
信任破裂或情感受傷後的影響
修復性的道歉滿足了我們人類對信任破裂或其他傷害的需求,即希望過錯方能以某種方式承認、理解和感受到這些傷害——以恢復正義、減少自責,並分擔部分負擔。當這一需求被忽視時,報復和控制鬥爭會作為替代手段而加劇,對所有參與者造成進一步的傷害。那些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抗拒進一步的升級,通過提供真正的橄欖枝或限制參與破壞性循環,來幫助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加宜居。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