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表示,我們比以往更接近實現近乎無限、零碳排的核聚變能源。我們什麼時候能達到?
對於核聚變能源的追尋——這種清潔、潛在無限的能源,可能解決人類能源短缺的困境——始於對一個古老問題的回答,一個自我們抬頭仰望星空以來就開始提出的問題。
這是19世紀中葉。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顛覆了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但該理論有一個問題。物理學家開爾文勳爵問道,太陽怎麼能這麼長久地燃燒?根據達爾文的提議,它難道不應該在我們人類進化之前就燒光燃料嗎?
兩人都未曾活到得知驚人的答案:在太陽內部,較輕的元素持續融合成較重的元素,在這過程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這個儲備幾乎是用之不竭的,」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在1920年寫道,「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它的話。」
一個世紀之後,一些新創公司表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這個目標。
在未來幾年,這些公司表示,他們的核聚變機器將產生超過其運行所需的能量。不久之後,他們將開始為工廠、數據中心、鋼廠等發電,幫助人類在遠離化石燃料、遠離全球暖化和空氣污染的道路上邁出決定性的一步,並告別通過引燃發動機、鍋爐和爐子中的微小火焰來為我們的生活供電。
包括比爾·蓋茲、傑夫·貝佐斯、維諾德·柯斯拉和山姆·奧特曼在內的大牌投資者已為此投入了數億美元,希望這就是核聚變的「基蒂霍克時刻」:那一刻再次展示我們人類掌控自然界極限的進步。
如今的核聚變新創公司不僅在實驗室為這一時刻做準備。他們還在與客戶簽訂預售合同、開發供應鏈、培養人力資源、與監管機構對話——這些都是將核聚變從科學實驗變為負擔得起的實用能源所需的元素。
然而,比以往更接近並不一定意味著接近。核聚變的歷史是錯失的期限與受挫的里程碑之墓,是興奮的爆發與挫敗的失望交替。
樂觀的看法是,新創公司比政府實驗室更快地推進。它們可以嘗試、失敗,然後再試。但哥倫比亞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學教授傑拉爾德·納夫拉提爾(Gerald Navratil)說,半個多世紀的核聚變研究教會我們,失敗總是以無人預料到的方式發生。
「即使物理上的想法聽起來很誘人,」納夫拉提爾博士說,「直到你在真正的機器上、產生真正的能量來實際做到它,這才不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這有多困難?
如果科學家們沒有已經朝這個目標走得這麼遠,在地球上創造一顆正在運作的「星星」可能聽起來完全不可能。
首先,你需要把一小團氣體加熱到難以想象的溫度,超過一億攝氏度。這會使氣體變得如此之熱,以至於電子被從它們的原子中撕離出來。這麼熱,使得氣體超越了氣體狀態,進入了另一種物質形態:等離子體。
有了足夠的熱量,原子開始融合,儘管它們極不願這麼做。讓你的等離子體保持這樣的熱量足夠長的時間,並且在足夠高的壓力下,輸出的能量會比你加熱它所需的能量更多。
核聚變與當前核電站中使用的核裂變過程正好相反。原子不是分裂,而是結合在一起。基本燃料不是鈾,而是從海水中提取的氫。沒有失控反應的威脅,而且它所留下的放射性廢料也較少危險。要實現它並控制它,只是要困難得多。
「對於裂變,你只要把正確的材料堆在一起,它就會變熱,」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羅伯特·戈爾斯頓(Robert Goldston)說。「對於聚變,這是另一回事。」
一旦你創造了等離子體,接下來會怎樣?這些物質像超熱果凍一樣扭動和蠕動,所以你必須把它穩住,否則它可能會擺動並融化你的設備。或者它也可能會崩潰,因為儘管等離子體暴力而動蕩,但它也非常脆弱:你甚至可以用吹氣的方式讓它熄滅。
在太陽內部,是重力將等離子體凝聚在一起。在地球上,人們使用的是超強磁鐵或激光。
到這個時候,也許你已經成功了:原子正在融合,來自等離子體的高能粒子不斷向外釋放。你的機器必須承受住這種轟擊。但它同時還必須將能量轉化為可用的電力,保持反應進行,且不干擾到你的等離子體,這如同指尖旋轉的玩具陀螺般脆弱。
前進的道路有多艱難?
二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裡,世界各地的政府實驗室逐漸接近完成這一目標。他們建造了更好的設備,讓等離子體存活的時間更長,並產生更大的能量。然而,在1990年代,美國國會削減了對磁約束聚變的資金,進展因此放緩。
科學家們仍然在努力。他們現在可以通過計算機模型來模擬等離子體在反應爐內的行為,達到相當精確的程度。他們了解為什麼某些方法有效,而其他方法無效。這些進展幫助美國勞倫斯利弗莫國家實驗室在2022年實現了瞬間的核聚變能量超過激光束輸入的能量。他們還幫助歐洲研究人員在英國的設施中創下了聚變能量的新紀錄。
但要走得更遠,還需要新的設備。而新設備需要資金,甚至是天文數字的資金。他們可能還需要新的技術,甚至新的材料。
「萊特兄弟基本上用自行車修理店的工具就能打造出可以飛行的技術,」納夫拉提爾博士說。「但你不能用同樣的方式來搞聚變。」
衝向2030年代
走進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位於麻薩諸塞州鄉村的新建築,乍看之下它可能像其他任何施工現場一樣:裸露的灰色地板,貼著膠帶的塑料板,角落裡有蜘蛛。
但繼續往裡走,你會遇到一道牆:八英尺厚的混凝土,包圍著建築物的最內部,保護外界不受內部影響。
在這裡,一個寬敞而神聖的房間內,一台巨型機器即將被安放在中心位置。它的核心周圍將排列著18個巨型磁鐵,每個磁鐵的力量足以提升航空母艦。當機器啟動時,內部的磁力將與10枚火箭同時升空一樣強大。
在核聚變產業中,這台機器被認為是「小型」的,但它確實如此:這是一個緊湊版,但強化過的托卡馬克裝置,這是一種自196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建造過數十個的環狀核聚變裝置。(托卡馬克是一個俄語縮寫。)
如果商業核聚變產業中有一個大魚,那就是Commonwealth。自2018年成立以來,該公司籌集了超過20億美元,比任何其他核聚變新創公司都要多。
他們在麻薩諸塞州建造的機器SPARC是一個示範裝置。Commonwealth的目標是在2027年讓SPARC產生淨能量,並以所謂的「商業相關」方式運行。而他們的下一台機器ARC,則是他們預計能在2030年代初期為付費客戶提供電力的設備。
(巧合的是,ARC也是「鋼鐵人」漫畫中由東尼·史塔克打造的核聚變裝置的名字。Commonwealth的投資者之一是一家由Robert Downey Jr.(電影中的東尼·史塔克飾演者)共同創立的公司。)
Commonwealth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的原因之一是,在某些方面,SPARC是一台「保守」的機器,甚至是一台「無趣」的機器,該公司首席執行官Bob Mumgaard說。科學家們已經研究並建造托卡馬克裝置這麼久,以至於Commonwealth不需要在很多方面重新發明輪子,只有在少數關鍵領域需要創新。
換句話說,Commonwealth不像是從一個風箏開始,嘗試把它升級為超音速噴射機,而是從一架速度相當快的飛機開始,該公司首席科學官Brandon Sorbom說。
「我們有時候在會議上會被嘲笑,」Sorbom博士說。「有人說,‘你們真的建了一台很無聊的機器’。就像,你知道它會有效一樣。」
這樣的結果是,Commonwealth的員工可以專注於快速組裝SPARC——Mumgaard博士稱之為「硬核執行模式」——而不是在實驗室等待新的發現。他們也可以專注於SPARC的主要磁鐵,這也是其與以往托卡馬克的不同之處。每個磁鐵重達30噸,包含約200英里的超導帶,由機械精確纏繞成整齊、緊密的線圈,整個過程需要超過120個小時。
然而,Commonwealth大部分的創造力已經轉向他們下一個想建造的機器ARC。「我們仍然在ARC的學習曲線陡峭部分學習,」Mumgaard博士說。
該公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仍在研究如何讓ARC的等離子體不易亂動,如何防止機器的某些部分過熱。他們還在檢驗他們使用的材料是否能承受高速高能粒子的轟擊,或者它們是否需要補充尚未發明的新材料。
黎明女神的啟示
Mumgaard博士承認,對托卡馬克的批評是它們是複雜的裝置。
難以建造,拆解和維護也很棘手。價格昂貴:根據Mumgaard博士的說法,建造SPARC最終可能耗資約12億美元。
目前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大托卡馬克是一個位於法國的多國合作項目,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發音類似於「eater」),其成本將達數百億美元,且預計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能進行實驗。
這就是當前私人核聚變浪潮的另一面。大多數當今的新創公司並沒有跟隨ITER和Commonwealth建造托卡馬克。他們認為可以用其他類型的裝置更便宜、更簡單地實現聚變,即使這些設計在實際可行性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它們還沒有被證明,」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Earl Marmar說。「但祝好運,我希望有什麼很快能成功。」
Type One Energy和Thea Energy正在研究類似托卡馬克但更加扭曲和複雜的「恆星器」裝置,這些裝置形狀像被薩爾瓦多·達利想象的甜甜圈。Realta Fusion正在建造一個形狀像「太妃糖」的反應爐:一個兩端有磁鐵的圓柱體。
在西雅圖附近的一個辦公園區內,Zap Energy正在製造聚變裝置,其將等離子體絲束通過電力進行脈衝。不到一英里之外,Helion Energy正在研發一台核聚變機器,將兩個等離子體環相互射擊。Helion表示,他們將在2028年使用其技術為微軟發電。
在加拿大邊境附近的溫哥華,一家名為General Fusion的公司希望用類似汽車引擎活塞的東西來壓縮等離子體,而不是使用高科技磁鐵或激光或其他異常部件。該公司希望在2026年演示其新機器的可行性。
「現在有點像是狂野西部,」TAE Technologies核聚變公司物理研究副總裁Richard Magee在加州南部展示該公司的巴士大小測試反應爐時說。「很有趣的是看看10年後誰還能屹立不倒。」
當談到將人類推進到核聚變能源時,更多的公司可能意味著更多的「射門機會」,正如能源部核聚變科學計劃負責人Jean Paul Allain所說的那樣。一旦有人成功,所有人都能受益。
研究人員擔心的是,一些核聚變新創公司承諾的過多,且時間過於短促。即使它們的試驗性工廠成功,離真正準備好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的一部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主任Steven Cowley說。
「有太多充滿超級炒作的內容了,」Cowley博士說。「你會擔心當人們無法兌現時的後果。」
David Gates在政府實驗室工作了三十年,然後在2022年幫助創立了Thea Energy。「如果你在10年前問我,‘我應該創建一家公司搞核聚變嗎?’我會說你瘋了,」Gates博士說。「私人部門對核聚變一點興趣都沒有。」
Thea正在研製一台名為Eos的機器。Thea或Theia是希臘的光明與視覺女神;而她的女兒是黎明女神Eos。
那麼核聚變的黎明何時來臨?至少對於Eos的計劃是,希望能在2030年投入運行。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