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靜默到疏離:及早看見跡象,重啟伴侶親密與無科技日常對話

從靜默到疏離:及早看見跡象,重啟伴侶親密與無科技日常對話

伴侶之間疏離何時開始。

重點

  • 只要我們不再「在場」,疏離就開始了。

  • 當需求——例如關愛或支持——沒有說出口,怨懟就會累積。

  • 設定「無科技」時刻以重新連結。

作為一名性學家長達 35 年,我看見伴侶悄悄分離的微妙方式——而且往往比他們意識到的還更早就開始了。我的 TEDx 演講「我們關係中的性愛怎麼了」以及我的書《情慾正直》揭示了一個真相:疏離不是一夜之間爆發的。它是悄悄爬進來的,就像迷霧降在曾經鮮活的景致上;理解它的起點,是奪回親密的第一步。

只要我們不再「在場」,疏離就開始了。它可能始於忙碌的人生——新工作、孩子,或無止盡的待辦清單——原本的一句「今天過得怎樣?」變成心不在焉的點頭。

我從來訪者身上聽見過:「我們以前能聊上好幾個小時;現在只剩下行程與雜務。」那個轉變,往往出現在重大人生變化之後,正是種子播下之處。我們以為愛會帶著我們走,但若沒有刻意的連結,我們會逐漸分離。

其中一個人生轉折是有了孩子。性帶來了孩子,但孩子常常也會讓親密消亡。

另一個是當孩子長大離家。空巢的伴侶彼此相望,思考著要不要重建他們忽略已久的關係,或者乾脆分手,和別人重新開始。

經常與空巢現象同時出現的是更年期:她對性失去興趣,而他仍然是想要連結、充滿活力的性存在。他們陷入兩難。

孤獨滲入,表現在我工作中所探討的那種性荒漠——不是因為慾望死亡,而是因為情感的親近淡去。

這些正是我所服務的許多疏離中的人們,我也在協助他們找到前進之路。

另一個觸發因素是不曾說出口的期待。早期,我們可能迴避衝突,心想:「他們會懂我的。」但當需求——像是關愛或支持——沒有說出口,怨懟就會累積。我記得有一對伴侶,在五年之後才承認他們從未討論過親密偏好。他感到被拒;她感到不被看見。疏離就在那些無聲的假設中生根,遠早於臥室變冷清之前。我的研究顯示,這往往發生在頭兩到三年,這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關鍵窗口。

科技放大了這種漂離。晚餐時滑手機、用簡訊取代交談,都會侵蝕「在場」。我看過伴侶肩並肩坐著,卻像相隔千里,他們的連結被螢幕劫持。它從很小的事情開始——錯過的一次對望、延後的一次談話——卻會累積成孤立。在我的工作坊與個別諮商中,我教一個簡單的解方:設定「無科技」時刻以重新連結。有一對伴侶試過,做了 10 分鐘的檢視對話,重新找回了遺失的笑聲。這需要承諾,但並不難。

好消息是?療癒的關鍵在於真誠——勇於說出「我想念我們」,或「我需要感到靠近」。在我的 TEDx 演講中,我深入探討脆弱如何搭起橋梁。從今天開始:問你的伴侶一個真正的問題,傾聽而不急著修理,然後看著迷霧散去。造訪我的網站取得更多工具;讓我們把那早期的漂離,轉化為重新連結的羈絆。畢竟,照我所學,當我們選擇全然、誠實地出現時——此刻、當下——連結就會茁壯。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