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壓力會引發購物欲望?心理機制剖析

為何壓力會引發購物欲望?心理機制剖析

我們為什麼在壓力下購物?

重點

  • 購物療癒通常滿足更深層的情感需求,常用來應對壓力或重拾控制感。

  • 低自尊心會驅使購物習慣,透過購物強化負面的自我觀點。

  • 購物以提升自尊心可能適得其反,導致購後後悔和反思。

  • 認識情緒觸發因素並選擇更健康的方式,能帶來持久的滿足感。

作為一位16個月大孩童的媽媽,有些日子我發現自己在深夜不自覺地刷著社群媒體,被廣告和誘點新聞吸引,甚至沒意識到自己想要這些東西。下一刻,我就已經在購物車中添加了一堆實際上不需要的商品。這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循環,也引發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用購物來應對壓力?更重要的是,這真的對我們有幫助嗎?

購物療癒的意涵

「購物療癒」已成為現代語彙的一部分,指的是一種出於情感需求的購物行為,通常用來應對壓力或負面情緒,或是重拾某種控制感。許多人將購物療癒視為減壓或提升情緒的方式,但我們來看看近期的研究,以更全面的角度了解其影響。

為什麼我們用購物來應對壓力?

購物療癒不僅僅是購買東西,往往滿足更深層的情感需求。例如,自尊心低落的人可能會購買符合自己負面形象的商品,這種行為被稱為「自我驗證性消費」。而擁有較高自尊心的人則傾向於購物來讓自己感覺更好,特別是在情緒低落或面臨壓力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購物習慣可能會隨著自我觀點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彌補性購物,指的是人們在情感空虛時購買東西的行為,特別是在壓力大的時期尤其常見。研究顯示,重視物質財產或缺乏自我慈悲的人,更可能以購物作為應對壓力的方式。然而,這種行為可能讓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不快樂,因為它並未解決購物背後的深層情感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感到特別疲憊時,我會被一些安全且熟悉的購物所吸引,例如在超市裡尋找一個Jigglypuff馬克杯。

當購物療癒適得其反時

雖然購物可能會帶來短暫的情緒提升,但有時會事與願違。研究顯示,當人們因自尊心受到打擊而購物時,他們經常會後悔,尤其是當購物直接與原本的問題相關時,例如,因在工作中感到不夠聰明而購買東西來提升自己的感覺。最近,在接到一篇學術期刊的修正意見後,我花了好幾個小時瀏覽設計師款的電腦眼鏡和昂貴的電子墨水平板,認為這些東西可以解決我的學術困擾。但購買後,壓力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讓我更糾結於原本的問題上。相反地,當人們購買與壓力無關的物品時(例如,在工作不順的一天後買新衣服),他們較少會感到後悔。這顯示了了解驅動我們購物的真正原因有多重要。

網路購物療癒的興起

COVID-19疫情期間,一種被某些研究者稱為「報復性消費」的行為激增,人們轉向購買奢侈品來重拾生活的控制感,短暫提升自尊心和幸福感。與此同時,線上購物也因人們藉此應對封鎖的孤立和焦慮而飆升。研究顯示,這類購物行為通常是為了在危機時期找回控制感。雖然有些人從購物中找到安慰和短暫的放鬆,但也有人在後來感到後悔,尤其是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因壓力而非實際需求所驅使而購物時。

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從上述分析可見,雖然購物療癒可以帶來短暫的情緒舒緩,但它並未解決導致我們購物的根本情感問題。彌補性消費在長期內可能使我們感到更加不滿,尤其是當我們的購物行為與壓力或低自尊心相關時。

認識這些模式是改變的第一步。與其轉向購物,不如尋找更健康的應對方式。研究顯示,像是興趣、運動或創意項目等活動,比購物療癒更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所以,與其過度消費,不如試著了解驅使我們購物的原因,並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更可持續的方式來提升情緒和照顧心理健康。

我鼓勵你花一些時間反思自己的購物習慣。它們是否是對壓力的反應?如果是,試著思考你想滿足的是什麼樣的情感需求?意識是第一步。接下來,考慮養成一個小習慣,例如在購物前先暫停一下,或將這種能量轉向滋養自己身心的事情上。

你並不孤單

作為一位新手媽媽,在兼顧育兒、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疲憊中,我常常會在購物中尋找快速的放鬆。這感覺像是一種獎勵,是在長時間照顧他人後的一點點屬於自己的小確幸。但這樣的經歷並不僅限於我。不論是父母、忙碌的職場人,還是面對個人壓力的人,我們都在尋找重拾控制感和舒適感的方式,當生活變得壓力重重時,購物似乎是一個簡單而即時的解決方案,提供短暫的情緒提振。

然而,購物療癒往往無法解決我們更深層的情感需求。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只是物質上的獲得,更是在混亂世界中的一刻喘息。然而,真正的滿足來自於認識這些情緒觸發點,並尋找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方式來應對生活的挑戰。無論你是像我一樣的父母,還是只是感到壓力或不知所措的人,反思為什麼會購物,並找到替代的策略,才能帶來更有意義、持久的滿足感。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