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單純的節慶裝飾,家門外的佈置更能傳遞社交訊息
重點整理
聖誕節裝飾不僅帶來歡愉,也傳遞出住戶與鄰居之間的故事。
有聖誕裝飾的住家在陌生人眼裡更顯溫暖、具有社交性。
乾淨且呈現「有人居住」感的家,再加上節慶裝飾,可更凸顯開放的訊號。
節慶佈置或可促進鄰里互動、增進歸屬感。
上週末,我們一家愉快地進行每年迎接聖誕的傳統儀式。個人偏好簡潔雅緻,因此多半選擇銀紫色系的燈飾、裝飾球與飾品,試圖維持低調。但我 4 歲的女兒卻不斷嚷著要充氣雪人和閃閃發亮、真人大小的馴鹿!
雖然我目前還沒(完全)答應,但女兒的要求倒讓我開始思考節日裝飾的重要性。在相關研究中,我翻閱到 1989 年的一篇有趣研究,提到節慶裝飾不只是節日氛圍的表象——它也能向外界傳遞住戶的個性與社交傾向。
聖誕裝飾作為社交訊號
在一項探討聖誕裝飾的心理實驗中,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邀請了 58 位大學生,評估 16 張美國住家及庭院的照片。這些照片有些房子掛了聖誕裝飾、有些則沒有;房屋主人也自評與鄰居互動頻率高或低。研究參與者根據照片推測房主的社交程度,並針對裝飾、屋況以及「居住感」等線索進行開放式評語。結果相當有趣:
-
裝飾成為社交線索:與未掛飾品的房子相比,有聖誕裝飾的住家被一致認為更具社交性,與鄰里更和睦,也呈現更溫暖的氛圍,暗示屋主珍視鄰里連結和社區參與。
-
意外的轉折:不社交的房東更「亮眼」 有趣的是,當不常與鄰居往來的房主掛上聖誕裝飾後,他們的家看起來比那些社交活躍的房主更開放、更友善。對這類人而言,裝飾像是一種邀請,表達想與社區建立聯繫的意願,即便他們平時互動有限。
研究也顯示,參與者的觀感並非僅憑裝飾決定,屋子的整潔、維護程度,以及是否展現「有人居住」的氣息(例如腳印、打開的窗簾)都會影響印象。而裝飾則能放大這些既有訊號。若房子很整潔,再加上用心的佈置,給人熱情好客的印象;但若雜亂無章,即使有再漂亮的節日裝飾,效果也不大。
最後,研究中特別關注一組「轉換中的住戶」:他們與鄰居不熟,但希望融入社區。透過裝飾,他們傳遞出友善、歡迎、想連結的態度。參與研究者也明確指出,這些房子在整體社交度評分上高於同樣不社交但沒掛裝飾的住家。
如何善用節慶裝飾的魅力
這項研究為想在聖誕節透過家門口佈置打造社群感的人,提出幾項實用建議:
-
用心佈置:節慶裝飾能暗示社交意向,但若能搭配整理好的玄關、修整的庭院,效果更佳。
-
保持「居住感」:開著窗簾、屋內燈光或擺放個人化的小飾品,可增加親切度,讓人感覺你家的門是敞開的。
-
整潔度很重要:乾淨且維護良好的房子更容易給人「重視細節」的印象,進而與友善度相連。
-
整體一致性:若能讓裝飾風格與房子本身的設計、屋況相互呼應,將更能傳達溫馨且開放的訊號。
超越燈飾:社區意義何在?
雖然這項研究距今已有 30 多年,但看來仍不失時效。這些裝飾能在原本生疏的社群間架起溝通橋樑;對社區而言,或許透過集體佈置聖誕街景能促進人際連結、增進歸屬感。
對個人而言,訊息也很清楚:你在門口展示的東西相當重要,不管是聖誕燈飾、前廊搖椅,或是整潔的庭院,都會影響他人如何看待你,以及你在社區中的角色。聖誕裝飾不僅是節日快樂的象徵,也向外界透露了門內住戶的故事——一個關於社群、互動,甚至是對更多連結的渴望的故事。今年掛燈時,也許能想想它們所傳遞的訊息,以及可能為你帶來的鄰里情誼。看來我自己也要重新檢視家裡的佈置,也許該在門口多增添幾分閃耀的光彩。
祝大家佈置愉快,也祝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