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有五十張信用卡的祕密:靠開卡禮年賺數萬,你該跟著學嗎?
Share
越來越多美國人利用信用卡獎勵賺進數千美元。
別再管幫人遛狗或割草了。Matthew Palm 的副業是申辦信用卡。
每隔幾個月,居住在伊利諾州、現年57歲的自由接案電視製作人 Palm 就會上網申請一張新的信用卡。
他只開有「開卡禮」的卡:也就是新戶在達到不算太高的消費門檻後,能拿到幾百美元等值點數的那種回饋。
「最焦慮的時刻,就是你按下最新那張卡的送出申請鈕,」他說。「然後,一旦核准,就會有一股腎上腺素湧上來。」
每一筆開卡禮都不大,因此要賺到像樣的收入,Palm 就不停申請。在投入這個副業的七年間,他估計,自己與妻子一共開了超過50張卡。
他說,這些促銷獎勵為他的家庭帶來超過40,000美元。
Palm 是所謂「churning」社群的一員——這群人會定期申辦信用卡,以收割高額的促銷獎勵。churning 的邏輯很簡單:市面上有成百上千張信用卡提供開卡禮。那為什麼不盡可能多申請幾張呢?
Palm 並不認為自己是極端的 churner。雖然他七年開了50多張卡,但他知道有人每年就開20張。有些人已經玩了數十年。
來自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的博士生 Isaac Khor 自疫情初期就開始申辦信用卡。「我今年已經多賺了1萬5千美元,」他說。「博士生的津貼沒有那麼高,所以這確實大幅補貼了我的收入。」
Churner 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年輕人,有的是全職家長,還有的是富裕的專業人士。但大多都有幾個共同特質。
「這是給喜歡讀細則的人的一種嗜好,」Khor 說。典型的 churner 熱愛把每一塊錢都擠到極致,即便這代表每週要花好幾小時管理試算表。
Lindsay Ash 於15年前開始 churning,為自己和丈夫申辦信用卡。這對住在加州的夫妻,目前大約有60張在用的信用卡。
「你能從中擠出來的金額,簡直不可思議,」她說。「我到現在都還會經常有『掐自己一下』的時刻。」她表示,除了每年五位數的現金外,她的 churning 還支撐了每年去日本、佛羅里達與夏威夷的度假。
一步走錯就會毀掉你的信用
Churning 並不適合所有人。這個嗜好需要先有現金,因為要解鎖開卡禮通常得先達到一定消費門檻。一步走錯就可能毀掉你的信用分數,還會付上一筆不小的利息。
「如果你對自己的財務與繳款掌控哪怕只有一點不確定,就遠離這件事,」Palm 先生說。
但 churner 的信用分數往往驚人地高。雖然開新戶會拉低分數,可是擁有低信用使用率——也就是僅花用總可用額度的一小部分——會把分數拉高。因為 churner 經常透過大量卡片掌握龐大的可用信貸,許多人享有超優等的信用分數。
發卡機構知道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從促銷中獲利。但這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問題在於『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 前執行長(該熱門發卡機構後來被 Capital One 收購)Roger Hochschild 說。
信用卡公司主要靠兩種方式賺錢。當客戶沒有全額繳清帳單時,發卡機構常會收取非常高的利率。且每當客戶刷卡消費時,發卡機構也能賺到一小筆費用。因此,信用卡公司想要盡可能說服越多客戶用他們的卡刷。
「要讓他們願意辦一張新卡,你得先抓住他們的注意力,」Hochschild 說。於是就有了長達數十年的促銷循環,發卡機構每年都推出新的現金回饋類別與一次性的開卡獎勵。
在內部,信用卡公司的財務分析師常假設,多數客戶會辦卡後,把大部分消費都放在這張卡上,Hochschild 說。這樣一來,發卡機構雖然在促銷上會賠錢,但能靠刷卡手續費與利息,逐步把錢賺回來。
但當優惠太吸引人時,這種假設就會失靈。這時搶著鑽制度空子的人潮就會湧入。「每一個只照著促銷條款做、但沒有額外貢獻的客戶,你都會賠錢,」Hochschild 說。
發卡機構會採取措施避免這種情況。Chase 近期加強限制嘗試重複申辦同一張卡的客戶。American Express 也做了同樣的事。但發卡機構不能對公開廣告的優惠做差別待遇,否則「你就會遇上監管機構的問題,」Hochschild 說。
利用漏洞
要確切知道 churning 社群的規模很難。一個專門討論該做法的 Reddit 看板每週都有數以萬計的訪客,且熱門的網站與播客每月都有數千次的瀏覽。
更多的人則是偶爾參與,只在少數特別誘人的促銷出手。Federal Reserve Board 在202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老練的信用卡使用者每年能從那些持續有欠款、且沒有善用回饋的使用者身上,獲得150億美元。
30歲的企業主 Max Gunara 估計,信用卡公司與航空公司每年在他的各種權益與獎勵上「虧」了3萬到5萬美元。雖然他的個人與公司卡每年要付15,000美元年費,但他的每美元消費大約能拿到3.3點回饋。因為他擁有多家企業,他的支出落在低七位數。
「我手上有41張信用卡,還有我想大約是1,900萬點的點數,」Gunara 說。他觀察到,對每一位試圖把回饋最大化的人,「還有『十到一百』位」沒有善用自己高年費信用卡的權益。
「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巨大的財富轉移,」他說。
有些卡還把「首12個月零利率」當作開卡獎勵。Gunara 曾用其中一張卡無息借了76,000美元,並在到期前不久還清。
「在當今的利率環境下,這是你能拿到最便宜的商業信用,」他說。
有些人走得更遠。當持卡人把帳單金額累積得很高時,就能賺到現金回饋,因此他們經常在尋找所謂「製造消費」的方式,或是那些能在不真正花錢的情況下,讓刷卡金額做大的漏洞。
「過去,曾經可以向 Mint 訂購一美元硬幣,並用信用卡付款,」來拿開卡禮,來自加州的 churner Ash 女士說。其他技巧包括購買禮品卡、超額繳稅,還有在 Costco 購買金條,以賺取現金回饋並達到促銷門檻。
有些人也會加入所謂的 buying groups。商店常告訴顧客,他們只能購買數量有限的熱門產品,例如新發售的 iPhone 或特價的電子產品。但有些公司想要整批買。為了繞過限購,這些公司會與 buying group 合作,讓數百或數千名個人分別購買,再轉賣給整批買家。如此一來,買家就能拿到想要的所有產品,而團員則收割信用卡回饋。
Churner 說,這類技巧越來越難找。每當某種賺錢的方法太熱門,企業就會把漏洞補上,或直接破產。因此許多人會把技巧保密,好讓獲利能多維持一段時間。
「每關上一個漏洞,另一個就會開,」Gunara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