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經濟全面崛起:AI陪伴、租友服務與療癒商機全方位解析
Share
在數位過載的年代,孤獨已變得可被盈利。
重點
-
孤獨如今是快速成長的產業。
-
AI朋友、治療App與「租友」服務正在填補情感空缺。
-
真正的連結買不到。真正的連結必須面對面重建。
在2025年,日本因批准使用機器人陪伴者以協助其迅速高齡化的人口而登上全球新聞。那是一個對非常人性危機的技術性回應,當地稱之為kodokushi,或“lonely deaths”。提出此挑戰解方的並不只有日本。2018年,英國在一份揭示孤立日益普遍的政府報告之後,任命Tracey Crouch為全球第一位「Minister for Loneliness」。至於美國呢?令人驚訝的是,越來越多Gen Z表示他們最親密的知己根本不是人,而是App。
儘管生活在史上連結最緊密的時代,數百萬人仍感到徹底孤單。美國衛生總署署長在2023年的報告甚至將孤獨標記為一種「流行病」,並把其健康風險比擬為每天抽15根香菸。然而,隨著這個情感空洞擴大,某件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孤獨本身變成了一門市場。歡迎來到孤獨經濟,在這裡,無論是數位或非數位的陪伴,如今都能被購買、串流或租用。
從孤立中獲利
你需要在凌晨兩點找個人說話嗎?有App可用。Replika,全球下載量最高的AI聊天機器人App之一,讓使用者能與一位會隨時間「了解」他們的人工夥伴聊天。有人甚至將自己的Replika稱為「靈魂伴侶」。在日本,還有一種服務可以租借一位ossan,字面意思是年長男性,並非為了浪漫,而是一起傾聽、聊天,或在公園散步。在首爾和東京,餐廳如今設有單人用餐包廂,給那些寧可獨自用餐、也不願承受社交寒暄不適的人選擇。
治療App提供全天候的數位支援。身心靈療癒營為尋找意義而疲憊的千禧世代承諾「重啟」。甚至寵物公司也加入戰局,為尚未準備好全職飼養的人提供短期擁抱的動物租借服務。顯然外面存在深刻的情感飢餓,而市場也找到無窮無盡的方式來餵養它——但要付出代價。
現在的連結長這樣嗎?
究竟是什麼推動了人們對數位關愛與付費陪伴的渴求?其核心在於人們感到失去依託。我們昔日尋求社群的場所——像是教會、鄰里中心,甚至辦公室——已式微或變得面目全非。遠距工作讓許多人分散,而一種美化獨立的文化常使開口尋求陪伴看似軟弱。但最重大的轉變或許來自科技。正如MIT社會學家Sherry Turkle(2011)所言,我們如今「alone together」,被螢幕與訊息無盡包圍,卻仍餓望真實的東西。
人們對從未謀面的網紅,或對比鄰居更熟悉的虛構角色,感到情感上的親近也不再罕見。那是一種親密,但被外包了。這些數位替代品真的能滿足我們嗎?還是我們正把不斷的互動誤當成真正的連結?
全球社群的轉變
孤獨是一項全球公共衛生議題,帶來真實的社會與經濟後果。它在不同地區呈現的樣貌各異。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孤立可能背負深沉的羞恥;在更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裡,它往往被輕描淡寫為「只是當大人」。無論哪種情況,數以百萬計的人都在默默渴望同一件事:有意義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希望或傷害?
孤獨經濟確實滿足了需求。對焦慮者、身心障礙者,或居住於偏鄉的人而言,虛擬陪伴與治療App可成為救命索。這些服務也有助於讓尋求情感支援正常化,而在許多文化中,這件事仍帶有污名。但陰影也同在。許多系統被設計為追求「黏著度」而非療癒,它們讓我們持續點擊,卻未真正連結。當我們開始以精心策劃的數位關係取代人際關係,我們便可能失去真實連結中那些混亂而不可預測、卻至關重要的美好。
社會科學家Julianne Holt-Lunstad(2015)長久以來警告,慢性孤獨帶來嚴重的身心風險,從心臟病到憂鬱症。再先進的演算法也無法取代只有真人才能提供的複雜同理、觸碰與共享經驗之網。
重新想像在一起
或許孤獨經濟不只是利用我們的失連,也在向我們反映它。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一個不斷分崩離析的世界裡,對歸屬的深切渴望。解方可能很簡單:創造更多人們真正相遇的公共空間。把停車場變成公園,把時間軸換成市民廳。讓對話不需要通知就能開始。孤獨經濟或許正繁榮,但若我們真心想再次感到連結,靠的不會是更聰明的機器,而是彼此的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