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指標已經在多數的健身追蹤器中可用。以下是它的意義。
你剛完成一場漫長且艱難的騎行。但究竟有多難?這取決於你測量的數據:你騎了多遠,速度如何?路線有多陡峭,你的心率區間是多少?
在1970年代,運動生理學家提出了「訓練負荷」的概念,他們認為這可以提供對訓練難度的更全面了解。訓練負荷將訓練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結合成一個數字,旨在估算這次運動對身體的壓力。了解不同種類的訓練在難度上的比較,運動員可以更好地安排訓練,搭配適當的強度和休息日。
「這是一個絕妙的概念,」威斯康星大學拉克羅斯分校運動與體育科學名譽教授Carl Foster說。對許多競技運動員來說,這個概念非常直觀,他補充道。對於想要提升體能的偶爾鍛鍊者來說,也非常有幫助。
如今,許多健身追蹤器和GPS手錶(如Garmin、Coros以及最新軟體更新的Apple Watch)都使用算法來估算訓練負荷,並將該數據與其他統計數據(如步數和心率)一同呈現。
雖然一些健身專家認為訓練負荷是衡量鍛鍊效果的有用方式,但其他人警告說,過於關注由算法生成的複雜指標可能會讓你忽略聽從自己身體的反應。
如何批判性地解讀你的訓練負荷數據
訓練負荷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訓練負荷將訓練的時間長度和強度結合成一個指標。
強度越高的鍛鍊會給出更高的訓練負荷數字。例如,一場長時間的輕鬆跑步會比短時間的輕鬆跑步帶來更高的訓練負荷。如果你將短時間跑步的強度提升,可能會超過那次長跑的訓練負荷。
但是,定義訓練強度其實比想像中更複雜,Foster博士說。如今,大多數健身追蹤器主要依賴心率數據來決定強度,它們各自都有不同的算法來計算訓練負荷。(在1990年代中期,Foster博士提出「主觀感受」——即鍛鍊的主觀難度感——可能是衡量強度和訓練負荷的更簡單方式。這樣人們可以用一種「可以與奶奶溝通的方式」理解自己正在進行的運動強度,他說。)
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計算訓練負荷,不同追蹤器使用的計量單位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追蹤器之間的數據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可穿戴設備如何測量訓練負荷?
Garmin使用心率數據來估算「運動後攝氧量」(EPOC),這是對「這場訓練對身體影響多大?」這個問題的代理指標,Garmin的產品經理Joe Heikes說。
Coros根據運動形式使用心率或配速數據來定義強度,並將訓練負荷分為低、中、高三個級別。
Apple Watch則使用像是身高、體重、運動歷史和心率等輸入數據,將訓練難度排在1到10的尺度上。但如果用戶認為該難度等級與他們的實際感受不符,則可以手動修改數據。
除了單次鍛鍊的訓練負荷外,大多數可穿戴設備還會測量一周的累積訓練負荷。這些數據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是否過度訓練。你的每週和每月訓練負荷應該是逐漸增加的,而不是劇烈變化的,Coros的用戶參與主管Darian Allberry說。
追蹤訓練負荷有多實用?
對於數據狂熱者和一些為特定賽事訓練的運動員來說,數據越多越好。
但有許多訓練負荷無法計算的因素,一個數字也無法全面反映一場訓練的情況。
一些教練,如位於亞利桑那州旗桿市的McKirdy Training創辦人兼總教練James McKirdy,認為這項測量並非必要。McKirdy表示,盲目跟隨健身追蹤器上的數據可能會影響到評估最重要的東西:運動員的感覺以及他們認為自己能夠達成的目標。
位於費城的跑步教練Chelsea Weis Passmore也持相似觀點。她補充道,健身追蹤器上的算法無法知道你是否生病了,或者你今天是否決定進行輕鬆訓練。
Passmore和McKirdy都強調,某些數據(例如每週的總里程或配速)可以是有幫助的,只要是在合適的背景下加以考慮。
Foster博士認為,這種概念本身是有意義的,但他補充說,你可能已經——也許不自覺地——依據訓練負荷來安排自己的健身計劃了。如果你有目標,你自然知道不能每天都全力以赴,也不能每天都輕鬆鍛鍊。
「手錶可以告訴你這些,」Foster博士說,「但你也可以不用手錶,因為你自己已經很聰明了。」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