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術語:牛市和熊市的名字由來的故事

股市術語:牛市和熊市的名字由來的故事

牛市與熊市名稱的由來

牛市與熊市的影響

牛市與熊市分別代表上漲與下跌的市場,對投資組合和財富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它們象徵著股市波動,正如牛與熊擁有強大且不可預測的力量一樣。

牛與熊的由來

牛市與熊市名稱的確切起源尚不清楚,以下是兩個最常見的解釋:

1. “牛”與“熊”這兩個詞可能源於動物攻擊方式的不同。牛把角向上揮,熊則用爪子向下揮。這些動作被用來比喻市場的走勢。如果趨勢是上升的,就被認為是牛市;如果趨勢是下降的,就是熊市。

2. 歷史上,熊皮的銷售中間商會出售他們尚未收到的熊皮,他們會對熊皮的未來價格進行投機,希望價格下跌。這些中間商被稱為“熊”,簡稱熊皮商,該術語用於描述市場的下跌。相反,由於熊與牛在當時流行的鬥牛鬥熊的血腥運動中被認為是對立的,所以牛市被用來表示與熊市相反的市場。

熊市的文學證據

據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詞典,"熊"這個詞首先出現: “語源學家指出,有句諺語警告說,‘在抓住熊之前,賣熊皮是不明智的。’到了18世紀,‘熊皮’一詞被用在‘賣(或買)熊皮’這個短語和‘熊皮商’這個名字中,指的是賣熊皮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熊皮商”的名字簡化為“熊”,其定義擴大到金融市場,用“熊”來描述賣出股票的投機者。1709年,英國文學和社會雜誌《The Tatler》的出版者理查德·斯蒂爾(Richard Steele)在一篇文章中首次將“熊”一詞用於描述市場交易。在這篇文章中,斯蒂爾將“熊”定義為一個將真實價值放在虛擬對象上的人,因此被認為是“賣出熊”。

這種對熊的貶義形象在丹尼爾·迪福(Daniel Defoe)1726年出版的《魔鬼的政治史》一書中得到延續。在這本書中,迪福寫道:“……每個偽善者、每個虛偽的朋友、每個秘密欺詐者、每個熊皮商,都有一只分裂的腳。”

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熊市之一是1929年股市崩盤引發的,導致了大蕭條和持續近三年的熊市。

牛市的文學證據

相比之下,與金融市場有關時,“牛”一詞具有更積極的含義。牛市和牛(或“樂觀”)投機者指的是帶著股價上漲預期進行的投機性購買。

這種與投機相關的關係似乎至少部分源於野蠻的鬥牛與鬥熊血腥運動。這些比賽始於中世紀的1200年代,並在伊麗莎白時代達到了最高的流行程度。人們會蜂擁至這些活動現場,並在結果上賭博,下注巨額金錢。從這一點來看,將這些詞語與當今股市投機相關聯並不困難。

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也提到了牛與熊之間的戰鬥。在《馬克白》,命運多舛的主角說,他的敵人把他捆在樁子上,但“像熊一樣,我必須戰鬥”。

在《無事生非》,牛被描繪成一種兇猛但高貴的野獸:
“我想他想到了野牛。 嘘,別怕,朋友;我們要用金子把你的角尖抹亮, 整個歐羅巴都會為你歡呼, 就像當初歐羅巴對情欲旺盛的朱庇特歡呼一樣, 當他要扮演高貴的野獸戀愛。”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