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顯示模糊表達如何輕易說服人心
重點摘要
模糊性是人類溝通中的基本特徵,無論是承諾還是廣告都經常出現。
新研究顯示,人們偏好模糊表達來節省時間,但這可能會帶來潛在的風險。
注意辨識模糊的承諾,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判斷誰值得信任、什麼值得相信。
模糊的承諾為何有效?
朋友告訴你「我們晚點再聊」或「我很快打給你」,又或是與你約好見面的人遲到了,他說「我在路上」。儘管這些話聽起來並不十分滿意,但你通常會接受這些模糊的承諾,並且不會懷疑它們是否真的會實現。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廣告標語中,無論是科技公司還是政治宣傳,這些信息經常以模糊的方式呈現,給予解釋的空間。例如,Nike的「Just Do It」或政治競選口號「Yes We Can」。沒有人會停下來思考「做什麼?」或「能什麼?」更不用說「怎麼做?」這些廣告和宣傳語句因其模糊性而更具吸引力,其成功與其模糊性密不可分。
說服信息中的模糊性
根據羅馬第三大學(Roma Tre University)的Giorgia Mannaioli及其同事在2024年的研究,模糊性並不僅限於這些通用承諾,而是「內在於語言的編碼,且可以說是日常溝通中的預設狀態」。例如,當你聽到有人被形容為「高」,你通常會對這個描述感到滿意,儘管這會讓你想問「比誰高?」。這種表達方式是被普遍接受的,因為它「足夠好」,能讓你對這個人的身高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然而,模糊性也可能會誤導接收信息的人,特別是在沒有明確判斷依據的情況下。Mannaioli等人觀察到,這種「顯著的模糊性」適用於那些無法在現實中驗證的模糊承諾。這些承諾「既無法完全驗證,也無法完全證偽」。然而,正是這些語句,根據作者的觀點,具有最強的說服力。
回想那兩個廣告訊息,它們符合顯著模糊性的標準,不僅因為它們無法被證明或否定,還因為「每個接收者都可以將模糊的表達解釋為他們想要的任何內容」。模糊的信息還常使用像「多於」、「全部」、「很多」和「一些」這樣的修飾語。這些語句隱含著一個間接的意義,而不是直接的表達。因此,像投射測驗一樣,人們會將自己的想法投射進這些信息中。這樣一來,信息的接收者相信這是他們自己最初的想法。畢竟,你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而這正是你認為廣告所指的意思(無論是跑步、跳躍或走路)。最後再加上一層「自我中心偏誤」的糖衣,你相信自己得出的結論。
模糊性為什麼有效?
該研究的理論基礎在於,模糊性利用了人們的自然傾向,即以最快和最簡單的方式處理信息,這是一種語言處理中的「現在或永不」瓶頸。你接收到的信息如此之多,幾乎沒有時間去一一核實,因此你會接受那些「足夠好」的溝通內容。這種傾向符合作者所稱的「成本減少假說」,即人們更傾向於快速思考而非深思熟慮,因為這樣做需要較少的心智能量。
為了驗證人們是否因為模糊表達易於處理而更偏好它,研究者設計了一個在線實驗,讓315名參與者(平均年齡34歲)閱讀不同模糊程度的語句,並記錄他們的閱讀時間。語句範例包括模糊與精確表達,如下所示:
-
非精確背景(使用「很多」、「幾個」);模糊目標(「一些」):
Francesco正在為他兄弟的生日派對擺桌子。會有很多客人,而桌上只有幾個杯子。Francesco進入廚房,拿了一些杯子。
-
精確背景(使用「十個」、「八個」);模糊目標(「一些」):
Francesco正在為他兄弟的生日派對擺桌子。會有十個客人,而桌上只有八個杯子。Francesco進入廚房,拿了一些杯子。
-
精確背景(使用「十個」、「八個」);精確目標(「兩個」):
Francesco正在為他兄弟的生日派對擺桌子。會有十個客人,而桌上只有八個杯子。Francesco進入廚房,拿了兩個杯子。
為確保參與者實際閱讀了這些語句,實驗設計了相應的問題,例如:「這是誰的生日?」
從這些範例可以看出,一旦提供了具體的數字,你就需要停下來做些簡單的心算,來判斷Francesco是否做得正確。而在最模糊的情況下(非精確背景與模糊目標),你不需要做任何心算,因為「很多」、「一些」和「幾個」已經足夠了,這就是成本減少的結果。
結果顯示,非精確背景與模糊目標的條件下,參與者的閱讀時間最短,與「成本減少假說」一致。參與者似乎不會停下來考慮這些模糊語句的具體含義。模糊語句引發了「自上而下」的處理方式,人們會形成一個大致印象,而不會深入尋找更深層次的含義或潛在的不一致之處:模糊性藉此成功說服人心,因為它「可能會分散對可疑內容細節的注意力」。
從模糊到具體的轉變
現在,你已經知道自己容易接受他人提供的模糊表達,而不會停下來思考或質疑。接下來的步驟是學會如何加深自己的認知處理。在美國政治廣告的季節,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來檢視所有的承諾,看看它們是如何運用隱含的意義來吸引你的注意力。你可能已經決定了支持的候選人,但仔細觀察這些廣告中如何巧妙地運用模糊性,也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挑戰。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當你被那些試圖吸引你購買產品的廣告吸引時,值得仔細分析它們背後的模糊性,看看是否真有實質內容。至於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承諾,如朋友說的「很快」或「稍後」,也許值得你進一步詢問細節。儘管你不想顯得無禮,但為了自己心安,得到某種具體的保證也不失為明智之舉。既然模糊性可能是「預設」的溝通方式,對方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沒有給出你所需要的具體信息。
總結
了解這種 溝通中的重要微妙之處,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是如何輕易被說服的。雖然深入思考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但這會讓你的決策更加明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