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靈媒:我們為何仍持續深切渴望與逝者對話?
Share
情感需求與科技——包括以 A.I. 驅動的「哀傷機器人」——讓我們持續尋找與彼岸的連結。
2021 年,Andy O’Donnell 的父親因阿茲海默症過世。兩年後,O’Donnell 決定想再聽一次父親的聲音。他從 Facebook 下載父親的影片,剪去其他聲音,將純粹的父親語音上傳到一個 A.I. 聲音平台。接著,他將《主禱文》——這是他一生中聽父親背誦過數百次的內容——以及《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的文字貼上,要求人工智慧生成父親朗讀兩首詩的音檔。
「在克服聽到如此逼真聲音的最初震撼後,我確實哭了,」他說,「但那更多是一種如釋重負的哭泣,因為能再次聽到他的聲音,他的聲音非常安慰人。」
他說,並沒有那種聽到亡者之聲可能帶來的詭異感。當他把錄音分享給兄弟姊妹時,他們也有相似反應。「這確實在我們的悲傷過程中帶來正面幫助。」住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的 O’Donnell 隨後還嘗試用父親的聲音錄下簡單的鼓勵話語,送給家人。
現年 50 歲的 O’Donnell 在天主教家庭長大,相信死後仍有某種形式的生命,但不一定是他從小被教導的傳統天堂觀。即便他知道這並非父親從墳墓彼端對他說話,這仍是一段強烈的體驗。「我不確定它是否帶來終結,但再次聽到他的聲音確實帶來一些安慰,」他說。
在世界幾乎每個文化中,都存在親人死後仍以某種形式可接觸的信念,從日本佛教徒到南卡羅來納州的 Gullah 人皆然。在希伯來聖經中,Saul 嘗試禁止透過靈媒與亡者交談的行為,但最終違反自己的禁令,暗中拜訪靈媒與膏立他為以色列首任君王的 Samuel 溝通。
跨越生與死之間鴻溝的渴望,是我們最原始的慾望之一。A.I.「哀傷機器人」只是這股渴望的最新形式,通常以某種科技為媒介,並奠基於死後生命的基本信念。根據皮尤研究中心 2023 年的報告,超過半數美國成年人表示曾被過世親人探訪,30% 表示曾回話。
這一現象的現代版本在 1848 年於紐約州北部的 Hydesville 小鎮受到矚目。兩名十幾歲女孩 Kate 與 Maggie Fox 宣稱她們的房子被鬼魂纏繞,而且她們能與之交流:她們提問時,鬼魂會敲擊作答——一次代表「是」、兩次代表「否」。
雖然幾十年後 Maggie Fox 承認鬧鬼是一場騙局,但由此故事衍生的靈魂論(Spiritualism)運動迅速大受歡迎。很快,全國各地社區都舉辦擺桌會與降神會。
對接觸亡者可能性的熱情與嶄新的通訊科技齊頭並進,正如該主題的領導性出版物《Spiritual Telegraph》之名所示。如果電報能將活人的聲音傳過海洋與大陸,又有誰能說某種類似科技無法跨越生死界線?甚至 Thomas Edison 在生命末期似乎也涉獵此概念,他表示自己正研究一種「裝置,看是否能讓離開地球的人格與我們溝通」,完全採用「科學方法」。他稱之為「spirit phone」。
然而,靈魂論並非沒有反對者。宗教領袖迅速譴責其為異端,知識分子則看出它如何利用情感脆弱者。Ralph Waldo Emerson 稱靈魂論為「啟示的鼠洞」,並在 1859 年抱怨:「我厭惡這種淺薄的美國式作風,妄想靠信用致富,靠午夜桌敲獲得知識,靠骨相學了解心智經濟,或不經學習就獲得技能。」
無論當時看來多麼可疑,靈魂論可靠地提供了面對突如其來死亡的因應方式。這也是為何在南北戰爭期間與之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 1918 年流感大流行後,它變得愈發重要,讓參與者得以理解似乎無止盡的人命損失。
作為有組織的運動,靈魂論再也沒有 19 世紀後半在流行文化中的影響力。儘管如此,我們從未停止嘗試與亡者對話。1960 年代末,Ouija 桌遊是 Parker Brothers 銷售第二高的產品,僅次於 Monopoly。1980 與 1990 年代,自稱靈媒的 Sylvia Browne 與 John Edward 因固定登上日間談話節目而成為全國名人。
YouGov 2017 年研究發現,雖有半數美國人認為靈媒是騙子,仍有 22% 美國成年人表示曾造訪過靈媒。另一項研究指出,最近經歷喪親的人嘗試與亡者溝通的比例更高。
對於此種解脫的渴求確實存在。Covid-19 大流行是另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規模死亡事件,許多人失去親人。更雪上加霜的是,人們往往無法陪伴親人在病床旁,或只能透過 Zoom 參加保持社交距離的葬禮。
這種硬線寫進人性的衝動,也或可解釋看似讓亡者開口說話的 A.I. 程式近來興起的原因。哀傷機器人承諾提供一位仁慈的深偽替身,向你保證他們已不再疼痛且依舊愛你——這樣的互動基於信念:電腦演算法能給予我們被剝奪的告別,或某種近似的替代。
傳統哀悼儀式的中斷也讓人們重新求助於靈媒,自 Covid-19 爆發以來,靈媒客戶量激增。
「對我而言,外界的諮詢興趣與預約量都比我很久以來看到的更高,」住在紐約的靈媒 Michael Diamond 在 2020 年受訪時說。事實上,許多靈媒報告該年下半年業績創新高。Diamond 同時是一名全職護士,親眼見證人們在失去至親後渴望聯繫。「和靈媒合作對很多人而言有助於悲傷處理,」他說,「以及/或處理我們都面對的未知焦慮。」
愛丁堡大學社會學高級講師 Karen Gregory,是即將出版的《Enchanted Entrepreneurs: Media, Work, and Meaning in the Spiritual Marketplace》一書作者。她指出,即便在封鎖多年後,靈媒「仍能在哀悼過程中提供獨特且常被忽視的安慰」。
紐約靈媒 Betsy LeFae 表示,客戶越來越少問「預測未來」這類「通靈」問題,而更專注於與亡者連結。「想要靈媒服務且問題更少的人潮持續不斷,」她說。
至於 O’Donnell,他尚未放棄使用 A.I. 與父親展開更多對話的想法。儘管對打造一個更互動、具有父親聲音的聊天機器人有所保留,他仍看見這對家人其他成員的潛在價值。「我對此感受複雜,」他說。「但我媽媽可能會喜歡。我知道她想念聽他的聲音和他那些老派的愛爾蘭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