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勵努力而不將其與自我價值掛鉤
重點摘要
專注於培養堅實的工作倫理,同時留有容錯的空間。
對孩子說「永遠盡全力」可能會無意中將他們的自我價值與成就掛鉤。
鼓勵不需要讓人感到被評判。
一位高二學生在我的辦公室裡哭泣,臉上寫滿了疲憊。她需要應付兩門高難度的AP課程、一系列其他挑戰性的課程以及滿滿的課外活動安排,已經到了極限。她的父母經常以「盡全力就好」這句話來鼓勵她,初衷是好的,但對她來說卻成了無法承受的負擔。她無奈地說:「Jeff醫生,我只是希望我的父母為我感到驕傲。」
這樣的情景並不罕見。父母通常認為「盡全力」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號,能激勵孩子迎接挑戰。但對這位學生來說,這句話卻成了一個將自我價值與表現能力捆綁的標準。
為何「盡全力」需要更多的彈性
事實是,沒有人能永遠做到百分之百。我們是人,生活充滿了種種情況(或情緒),讓「盡全力」變得難以達成。與孩子分享這個真相至關重要——不是作為懶惰的藉口,而是為了正常化不完美的存在。
例如,8歲的Liam花了數小時練習學校演出的台詞,但上台時卻怯場。他的父母沒有說「你沒有盡全力」,而是重新詮釋了這個時刻:「你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並且鼓起勇氣站上舞台。有時事情並不如預期發展,但這也沒關係。」
另一個例子是22歲的Maya,她拖到截止日期前一晚才開始寫報告。當她向父母坦白時,他們分享了自己沒有盡全力的故事——例如她的父親曾因匆忙完成工作項目而學到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透過將故事作為學習的機會,而非道德失敗,Maya感到被鼓勵去改變,而不是無謂的內疚。
如何做到鼓勵而不評判
正如我在《讓孩子少叛逆的10天》一書中所寫,鼓勵努力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孩子置於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之下。相反,我們可以專注於培養堅實的工作倫理,同時留有寬容的空間。以下是一些方法:
-
讚美過程,而非結果:與其說「你真聰明!」不如說「我注意到你在解決那個問題上花了很多努力。這種堅持不懈會對你有很大幫助。」這樣的表達將重點從固定的特質轉移到成長和努力上。
-
以脆弱為榜樣:分享你的失誤故事,讓孩子知道即使是成年人也有不盡全力的時候,這是人之常情。例如,家長可以說:「我記得有一次沒有為考試好好準備,事後很後悔,這教會了我規劃的重要性。」
-
設定現實的期望:有時,「夠好」就已經很好了。教孩子學會優先考慮精力的投入。例如,如果你的高中生因為每個作業都要做到完美而感到壓力,幫助他們理解不是每項任務都需要同樣的努力。
-
將努力與自我價值分開:提醒孩子,他們被珍視是因為他們是怎樣的人,而不僅僅是他們的成就。「我為你是個善良的人感到驕傲」這樣的話語,可以平衡一個往往只獎勵結果的世界。
更深層的教訓
對孩子說「永遠盡全力」可能會無意中將他們的自我價值與成就掛鉤。相反,通過教導他們何時該努力,何時該停下來,我們能幫助他們為平衡且充實的人生做好準備。
鼓勵不需要讓人感到被評判。它可以是幫助孩子掌握自己的能力,展示努力的價值,並提醒他們,他們的「最好」——無論在當下是什麼樣子——都已足夠。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