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孤獨難以治癒?心理學家的新發現

為何孤獨難以治癒?心理學家的新發現

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來思考它。

2020年初,隨著Covid-19疫情在全國蔓延,一位名叫Richard Weissbourd的心理學家和哈佛大學講師向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型研究的概念。對Weissbourd來說,孤獨,或孤獨的陰影,似乎無處不在——在隔離的孤寂中、在校園建築黑暗的窗戶裡、在Zoom方格裡,這些已成為他與學生溝通的主要途徑。兩年前,他讀到一項由保險公司Cigna進行的研究,顯示46%的美國人有時或總是感到孤獨。2019年,當Cigna複製這項研究時,孤獨的受訪者比例已增至52%。Weissbourd心想,現在的數據會是怎樣呢?

「最初的想法是,好的,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新鮮,但顯然正在影響我們很多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顯著、更為明顯。」Weissbourd告訴我,「我真正想做的是深入了解。孤獨對孤獨者來說是什麼感覺?可能的後果是什麼?它的成因是什麼?」

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困難過程。孤獨是一種複合或多維情緒:它包含悲傷和焦慮、恐懼和心痛等元素。正如任何長期孤獨的人所能告訴你的那樣,這種經歷本質上是非常主觀的。雜貨店裡擁擠的人流中的店員可能極度孤獨,而住在洞穴中的智慧隱士則可能在孤獨中享受完美的幸福。(如果你想激怒孤獨專家,可以試著將「隔離」與「孤獨」混為一談。)為了方便起見,大多數研究者仍使用近三十年前在1980年代初由社會心理學家Daniel Perlman和Letitia Anne Peplau創造的定義,他們將孤獨描述為「一個人所期望的與實際實現的社會關係水平之間的差異」。不幸的是,這個定義也相當主觀。

為了了解當前的危機,作為Making Caring Common的教職主任的Weissbourd創建了一個包含66個問題的問卷,這些問卷將寄送給美國各地約950名受訪者。除了幾個簡單明了的問題——「在過去四週內,你有多少次感到孤獨?」——Weissbourd和該項目的研究與評估主任Milena Batanova設計的多數問題都是從各種角度間接地探討這個問題:「你覺得你比別人更常與人接觸嗎?」、「你生活中有沒有人問過你對重要事情的看法?」或:「有人花超過幾分鐘的時間問你過得如何,讓你覺得他們真正在乎嗎?」

幾週後,這些原始結果寄回給Weissbourd。「坦白說,我被震驚了。」他告訴我,「人們顯然真的非常、非常痛苦」,而且這種痛苦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其他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36%的受訪者報告說在過去一個月內感到長期孤獨,另外37%的人說他們偶爾或間歇性地感到孤獨。正如Weissbourd和Batanova所希望的那樣,隨後問題的答案幫助澄清了原因。在識別為孤獨的一群人中,46%表示他們主動聯絡他人比他人主動聯絡他們更多。19%的人表示,除了家人之外,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們。

這一鬥爭在年輕受訪者(18至25歲)中特別明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過去一個月中報告了強烈的孤獨感。不出所料,這些受訪者表示,疫情讓他們更感孤獨;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實際上已從這個對他們來說再也沒有多大意義的世界中退縮了。

2021年2月,正值哈佛大學宣布恢復面授課程計劃時,Making Caring Common公佈了這項調查的結果。「我們的社會結構存在巨大的漏洞,」Weissbourd在與這篇名為《美國的孤獨》的研究報告同時發布的新聞稿中表示。幾乎立刻,來自記者、其他研究人員以及在研究中看到自己反映的孤獨美國人的電子郵件和電話開始湧入。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月。「我的理解是,疫情暴露並加劇了這個已存在的問題,」Weissbourd告訴我,「一切都在加速。」而且在世界重新開放後很久,這種加速仍在繼續:2021年3月,四分之一的成人受訪者在一項蓋洛普調查中表示,他們感到孤獨的時間「很多」,同月,經常感到孤獨的年輕人比例接近40%。雖然蓋洛普的數據此後略有下降,但並非每個人都受益:美國精神病學協會表示,25%的美國居民比疫情前更感到孤獨。

去年,美國公共衛生署長Vivek Murthy發布了一份長達71頁的建議書,警告美國正處於「孤獨和隔離的流行病」之中,這一分類暗示了所有的危險。Murthy估計,社會連結的缺乏目前影響著比糖尿病或肥胖更多的美國人。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將孤獨列為「全球公共健康問題」,公共衛生署長的報告已幫助將這一情緒推向了類似於《百憂解之國》時代的抑鬱症和2000年代初焦慮症的文化地位:成為一個可以被解構的「名人病」,似乎有無窮無盡的頭版文章和自助書籍(如:《克服孤獨的實用指南》或《走出孤獨之路》)。現在有數百個播客節目專門探討孤獨,以及諸如Belong Center這樣的反孤獨非營利組織。

日本和英國,這兩個與美國一樣擔心孤獨的國家,甚至還設立了「孤獨大臣」——政府官員負責深入研究這場危機並加以改善,無論是通過提高公眾意識的運動(「你的興趣和愛好很重要。」)還是像英國那樣的舉措,郵遞員被要求關注他們路線上的老年居民。Murthy則建議娛樂公司可以創作更多「強化連結核心價值」的內容。他還補充說,個人應該考慮「成為政治辯論和集會(例如,市政廳會議、學校董事會會議、地方政府聽證會)的積極和建設性參與者。」

這些各種努力在某種程度上都共享著一個觀點,即孤獨的解決方案只是一個電話、一封電子郵件、一條短信或一次友好的敲門聲之遙——即要在社會層面上縮小感知到的和實現的社會關係水平之間的差距,最終只需恢復一個已經遠離我們的世界。

但這種思維方式充其量只是一種誤解,反映了我們如今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最糟糕的是,它分散了我們對真正問題的注意。正如Weissbourd和Batanova的研究所展示的那樣,當我們談論孤獨時,我們 實際上是在談論潛伏在孤獨之下的所有問題:疏離和隔離、不信任和脫節,以及最重要的是,許多曾經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機構和傳統已不再那麼可用或已不再受到關注。要解決這些問題,你不能僅僅倒退時間。你必須徹底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以及潛在的解決方案。

與其他心理疾病相比,孤獨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現代問題:儘管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可能一直存在焦慮、抑鬱和憤怒,但它們並不像當代專家今天所理解的那樣具體(並帶有負面含義)。歷史學家Fay Bound Alberti在她2019年的著作《孤獨的傳記》中甚至認為,在19世紀之前,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討論過孤獨這個話題。

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人熟悉這個詞:它在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中出現過;在Samuel Johnson的詞典中被描述為「孤獨的傾向」;也出現在1719年出版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然而,正如Bound Alberti所寫,大多數19世紀前的文學作品中,「並沒有必然與孤獨相關的情感經驗」。如果有什麼的話,獨處通常是件愉快的事。這就像去水療中心度過愉快的一天。你試著想像一下,住在只有一個房間的農舍裡,與14名家庭成員同住。你也會渴望一些孤獨。

在《孤獨的傳記》的附錄中,Bound Alberti包括了一個圖表,顯示了1550年至2000年間印刷的英文作品中出現「孤獨」一詞的次數。從1550年到1800年,這條線徘徊在零到0.0001%之間。然後到了1820年代,這條線開始陡然上升,像登山者攀登懸崖一樣迅速。這毫無疑問。世界正在迅速變化。戰爭、機械化、大都市的興起,再次戰爭。社區解體——有時是由於衝突的結果,有時是因為居民相信在其他地方能找到更好的機會。人們從小城鎮搬到廣闊而匿名的大城市。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尋找新的詞源來解釋情感的代價;當我們看到Bound Alberti的圖表時,這很可能就是我們所看到的。

20世紀50年代,一小群美國科學家開始首次探討這種現代病的成因和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今天不斷增長的孤獨研究領域。其中之一是社會學家David Riesman,他將孤獨情感與缺失密不可分地糾纏在一起。Riesman承認,戰後美國是繁榮的,但繁榮促使美國人關心錯誤的事情。他在與Nathan Glazer和Reuel Denney合著的暢銷書《孤獨人群》中稱之為「他導向性」。今天我們會稱之為FOMO:美國人不斷偷窺鄰居家的圍欄,羨慕他們的燒烤工具和游泳池。當他們無法為自己得到這些東西時,孤獨感就會隨之而來。

其他人則傾向於將孤獨視為更可怕的東西——一種真正的醫學綜合症,可能廣泛存在,達到抑鬱或狂躁的程度。「我在這裡不是在談論一個人因為感冒而不得不在床上度過愉快的星期天下午,而其他家庭成員在戶外享受陽光的那種暫時性孤獨,」德國出生的精神病學家Frieda Fromm-Reichmann在一篇名為《孤獨》的開創性論文中寫道,這篇論文於1959年她去世後出版。Fromm-Reichmann也不指那些懷念的藝術性孤獨或失去配偶後產生的原始情感。她的興趣在於真正具有破壞性的孤獨,這種孤獨在她的病人中越來越多見——這種孤獨是「非建設性的,甚至是瓦解性的」,會導致「精神病狀態的發展。它使受苦者情感上癱瘓且無助。」

但為什麼?以及如何?最終推動我們理解前進的是生物科學的應用。「超聲心動圖、腦成像技術、血液和尿液檢測。使用這些,你可以實際測量孤獨者體內發生的事情,」心理學家Louise Hawkley最近告訴我。你可以超越軼事,進入可證明的範疇。

Hawkley研究孤獨已近30年——與她的導師和朋友、已故心理學家John Cacioppo一起,她負責或參與了近百篇描述孤獨對孤獨者生理影響的研究報告,這些報告通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比如,正是因為Cacioppo和Hawkley的研究,我們才知道孤獨會提高血壓,負面影響認知功能,與2型糖尿病相關,並縮短壽命。(隨後的研究將孤獨與自殺傾向、阿爾茨海默病和白血病聯繫起來。)當Vivek Murthy在他2023年的建議書中寫道孤獨「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癡呆、中風、抑鬱、焦慮風險相關」,他主要是引用了Cacioppo和Hawkley的研究。

在他們最具創新性的實驗之一中,旨在顯示孤獨會導致健康不佳而不僅僅是與其相關,他們雇用了一位催眠師來誘導少數受試者進入一種高度孤獨的狀態。一旦孤獨感被誘發,受試者的血壓和炎症水平激增。「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孤獨感來實際操縱生理狀態,」Hawkley說。「而當那些相同的人被催眠消除孤獨感時」——當催眠被逆轉時——「一切都恢復正常。」

在2000年代中期,Hawkley和Cacioppo將他們迄今為止的綜合研究匯集成一個框架,Hawkley將其描述為「某種孤獨的偉大進化理論」。

這些結果近二十年前發表在《人格研究雜誌》上,它們能夠像我遇到的任何東西一樣深刻地揭示當前困境的根源。簡而言之,Hawkley和Cacioppo認為,早期智人被各種長牙野獸追趕,沒有天然的盔甲,他們通過社區實現了安全——他們學會了「使用和識破欺騙,並進行溝通、合作和建立聯盟」,正如作者所述。或者至少成功者是這樣做的。(其餘的則被吃掉了。)漸漸地,我們的大腦進化為優先考慮在一起,反之,當我們無法找到它時,就會產生焦慮反應。

想像一下,走進一個充滿朋友的房間時你所感受到的溫暖感。現在想像一下,被這些朋友排斥在外的感覺——這是一個來自Hawkley和Cacioppo引用的研究中的例子。根據他們的說法,這些被排斥參與者的大腦掃描顯示,「神經激活集中在前扣帶回皮質的背側部分,這部分涉及疼痛反應的情感組成部分。」雖然這話很拗口,但你能理解其中的要點:對Hawkley和Caci oppo來說,這些受試者的痛苦證明了孤獨是一種生物信號,與饑餓的信號類似。「飢餓對食物的需求,孤獨對社會關係的需求,」Hawkley告訴我。「它應該激勵我們,告訴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圍繞在我們身邊或我們需要支持。它告訴我們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在最壞的情況下,孤獨會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一個隨著每次努力擺脫它而收緊的陷阱。Hawkley告訴我,有時你會看到一種反饋循環的出現:一個人拼命想不再孤獨,但恐懼和焦慮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孤獨反映了根本的不可取性。「他們完全確信自己不值得與人交談,沒有人喜歡他們,他們不是一個好人,這一切都是他們的錯,」Hawkley說。「大腦被劫持了。」

2021年,心理學家兼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副教授Daniel Maitland設計了一項基於心電圖的試驗性研究,他組建了一組自認為孤獨的人,並要求他們參加一系列關係構建練習。當受試者被要求向同伴透露一些個人事情時,綁在他們胸部的監測儀上的讀數迅速升高,表明脆弱性是對他們神經系統的一個重大壓力源。

對於這些結果,有兩種解讀方式。第一,Maitland的受試者之所以孤獨,正是因為親密對他們來說天生是充滿風險的。第二,他們被困在自己的思想中,陷入了Hawkley的反饋循環中。對於這些受試者,參加地方市政廳或教會地下室賓果活動的建議,無論多麼善意,都可能會因為引發的恐懼反應而遭遇失敗。但也部分是因為這種類型的社區聚會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感覺如此陳舊且無趣——彷彿是過去時代的遺跡。

2000年,哈佛大學政治學家Robert Putnam出版了《孤獨的保齡球》,這本書著名地記錄了美國人曾經聯繫在一起的組織和團體成員數量的穩定減少——農會和教堂、工會和圖書館讀書會、體育俱樂部和鄰里改善協會。將近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Putnam所指出的趨勢線並未逆轉。如果有什麼的話,它們已變得更加顯著,家庭狀況和家庭數據也是如此:2024年,美國的結婚率遠低於世紀中期,而一人家庭的數量已增至29%,比以前增加了三倍。

不用說,婚姻並不能消除孤獨——許多糟糕或虐待的婚姻對被困其中的人來說無比悲慘——而單身家庭並不等同於孤獨家庭。儘管如此,從1950年代開始的總體數據中,包括蓋洛普對每週宗教活動出席率的新調查,去年美國人口的宗教活動出席率下降到21%,這讓人難以不感到某些東西已經失去。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變得更宗教化,但我想指出宗教社區是一個成年人參與孩子、堅守道德價值觀、讓孩子參與重大道德問題的地方,在這裡,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Weissbourd在2024年3月於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舉行的一次演講中說。

「感覺你對祖先和後代有義務,這裡有一個處理悲傷和失落的結構,」他繼續重申他的開場聲明。「我迫切感到我們必須弄清楚如何在世俗生活中再現宗教的這些方面。」

今年早些時候,Weissbourd和Batanova對2021年的孤獨調查進行了後續研究,增加了一個開放性提示,讓孤獨的受訪者可以嘗試解釋他們生活中孤獨的原因。許多受訪者將「缺乏有意義的聯繫」列為主要原因。無論他們是否有人陪伴,這一點都成立。身體上的接近並非總是問題。情感上的接近通常是。想想那位擔心自己生活被簡化為照顧嬰兒的年輕母親,或那位抱怨配偶「只對手機感興趣」的受訪者。一位受訪者承認周圍有很多家人,但覺得自己被他們低估。「我被包圍,」另一位受訪者寫道,「周圍的人只因為我有用才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工作——辦公室——似乎無濟於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難以在工作中找到目的和意義,而那些找到了意義的人則在一個大大改變的環境中工作。疫情過後,每個大城市的辦公樓仍然空空蕩蕩;大約2200萬美國人現在在家工作,通過Zoom或Slack與同事交流。無論你是否認為「虛擬通勤」對生產力有好處,它顯然對社區建設不利。堪薩斯大學通信學教授Jeffrey Hall和一組研究人員在一份報告中詢問了4300名美國人,請他們談談自己的社交圈;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學校或工作中認識了密友。但這些數據因年齡而有所偏差:51歲以上的人至少在工作中認識一位密友的可能性是30歲以下人的兩倍多。「移除工作的社交層面進一步促使遠程工作者將工作保持在一定距離,」Hall在《華爾街日報》中寫道。「這種疏遠可能會對保持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產生雙重影響,但讓工作者比結交辦公室朋友時更孤獨。」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疫情的殘留影響難以清除。研究表明,我們從隔離中走出來時,與熟人進行普通對話或進行眼神交流的能力減少了。「那些讓我們不再孤獨的互動對我們來說是自然的,但仍需要練習,否則我們的技能會退化,」哈佛醫學院哲學家兼Capita高級研究員Ian Marcus Corbin告訴我,Capita幫助資助了Weissbourd的研究。「在2020年和2021年,許多正處於人生關鍵時期的人看到這些能力退化。」與此同時,「無摩擦互動」的使用量激增,如自助結賬機或餐飲配送應用。Corbin將這些發展視為「繭居」的證據:一種退縮到數字世界的趨勢,這個世界提供了一切你需要的東西,除了你最需要的,那就是Weissbourd和Batanova的調查中被受訪者哀悼的「有意義的聯繫」。

今年我與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交談時,她總結了這些損失的總體影響,用一連串顯然已經完全記住的統計數據。「你看看從2003年到2020年的數據,你會發現美國的獨處時間增加了,而與朋友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大大減少了。與他人共處的時間、伴侶關係水平:這一切都在下降,」她說。「然後,如果你查看國家危機短信熱線的數據,該熱線擁有130萬條短信信息,你會發現人們報告的頭號問題與人際關係有關。每三條 短信中就有一條涉及人際關係壓力;每五條中有一條涉及缺乏人際聯繫。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感到孤獨,斷聯正在發生。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客觀上是被孤立的。」她補充說:「我們可能缺乏社會支持;我們可能有劣質的人際關係。這一切都表明我們的社交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傳統上,美國人遭受孤獨最嚴重的時刻往往也是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刻:David Riesman在寫《孤獨人群》時,正值電視晚餐和白色柵欄將鄰居彼此分隔的時代,這並非巧合。「這有其週期性,」紐約大學社會學家、著有《單身一族:獨居的非凡崛起和令人驚訝的吸引力》的Eric Klinenberg說。「你瀏覽文獻,你可以讀到對孤獨的焦慮,這種焦慮始於20世紀初,當時每個人都開始聽收音機。或者更晚些時候,我們擔心汽車會讓我們駕車遠離家庭和社區,去尋找新的東西。你可以在60年代和70年代讀到這種焦慮,伴隨著性革命和離婚率的上升。總體來說,孤獨是一種現成的話語,對吧?它總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是我們解釋文化變化太快並且把我們拋在身後的現成解釋。」

如果今天的「孤獨疫情」感覺特別深刻,Klinenberg認為,這只是因為當前的脫節正在以史無前例的規模發生。「我們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批看到社會生活條件如此改變的人,」他說。「而且它們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功能失調、全球變暖、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機——以及最重要的是,互聯網,這一改變我們交流方式的變革。

回應這些脫節的最簡單方式,也是試圖解釋它們引發的孤獨感的最簡單方式,就是希望它們消失——試圖將精靈重新塞回瓶子裡。Weissbourd稱之為「對舊有親密模式的明顯懷舊情緒」,這種情緒隨處可見,在他和Batanova今年早些時候的後續調查中,受訪者被問及今天的美國人是否比過去幾十年更孤獨,如果是,為什麼。一位受訪者寫道:「以前的世代並不像現在這樣以自我為中心,彼此互助更多。」另一位受訪者談到當時「人們住得更近」,並「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家人」。第三位受訪者說:「當時的生存需要一個社區。」

這種情緒也影響了許多各種提議的政策解決方案,比如英國的郵遞員計劃或2023年Murthy的指導建議,他在建議書的最後建議孤獨的個人「聯繫朋友或家人」,並且父母應鼓勵孩子參加結構化的、面對面的活動,「例如志願服務、體育運動、社區活動和導師計劃。」其中一個隱含的意思是,縮小實現的和期望的社會關係之間的差距,從而徹底結束孤獨疫情,僅僅是重新創造某種更新的形式,復活一個舊時代的社區。

不幸的是,歷史往往不是這樣運作的。「我對當前關於孤獨的話語的一個大問題是,我們將其視為單向進行的,」Klinenberg告訴我。「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一種更有趣、更微妙的現象。當孤獨在工業革命期間席捲西方世界時,並不是所有人都突然退回到他們的祖先村莊;收音機也沒有讓我們永遠孤獨。我們在遠離家庭的城市中建立了新的社區;我們使用收音機來擴展我們的世界,與全國另一邊的人交談。我們適應了。而且,儘管可能難以接受,但2024年擺脫孤獨的道路幾乎肯定會經由類似的路線——向前,向前。」

有跡象表明,類似的大規模進化已經在進行中。以智能手機為例,這個設備常常因為我們缺乏身體接觸而受到指責,同時也促進了其他不遜色於此的形式的團結。「我寫了一本關於在線約會的書,舉個例子,我比任何人都知道在Tinder上有多糟糕,」Klinenberg說。「我也知道互聯網是如今人們結識配偶的主要方式。我想到罕見病患者的案例,他們能夠通過互聯網共享信息,獲得更好的護理,感受到聯繫。我想到跨性別兒童,因為感到家庭的拒絕和孤立而面臨痛苦風險,現在他們能夠與類似的人交談——獲得肯定的信息。」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再需要身體上的在一起——只是不會有那麼多,剩下的身體在一起的情況可能看起來會和我們祖先的不同。96000名Taylor Swift的粉絲齊聲唱歌,擁擠的足球場雷鳴般的聲音,然後是一堆網絡帖子,參加者在帖子中回味、發布照片,回憶他們共享經歷的狂喜。一段部分存在於現實世界、部分存在於網絡上的戀情,其中的情感親密感並未因社交媒體應用促成的靈魂剖析而減少,反而得到加強。

這裡可能會有顛簸、障礙和挑戰,但正如Cacioppo和Hawkley的進化理論所表明的那樣,這些顛簸可能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適應過程的一部分。是將我們推向一起的驅動力的一部分。

眯起眼睛,你可以看到:今天的孤獨危機實際上是一個大規模適應期。這是一座橋梁,一個進化的階段,在這期間我們與某些妥協和現實達成和平——即在2024年,我們不會全都急著重新加入當地農會。我們不會全都回到教堂、寺廟或清真寺。我們的孩子可能會遠離祖父母、叔叔阿姨——遠離我們成長的城鎮。工作場所將保持分散,由Zoom會議和偶爾的線下聚會維繫。我們可能會更多地在FaceTime上見到朋友,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儘管有這一切,我們將再次找到彼此。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