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還想前任?研究教你轉化思念為自我成長動能策略大全集

分手後還想前任?研究教你轉化思念為自我成長動能策略大全集

新研究顯示,思考前任可以促進你的成長。

重點

  • 令人意外的是,關於人們對前任所擁有的「內在表徵」的了解非常有限。

  • 一項新研究剖析了前任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想法、感受與影響。

  • 人們想到前任的次數之多,顯示過去對現在的影響程度之大。

關係破裂無疑是人生中最艱難的經驗之一。即使分手是你主動提出的,接下來仍會有一段痛苦期,直到你能真正放下。然而,人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從分手中走出來?

也許你正在醫生診間等候看診。背景音樂是過去某個年代的預設組曲,相當典型,你也沒怎麼留意。然而,就在你準備面對比預期更漫長的等待時,你注意到播放的歌曲正是你與多年前前任的「專屬情歌」。情緒瞬間湧現,直到護理師叫你進診間才稍感寬慰。

對前任伴侶情感的複雜本質

根據 Columbia University 的 Barry Farber 及其同事(2025)的一項新研究,儘管每個人都會有類似經驗,「關於過去戀情如何持續存在於個體心中的研究卻出奇地稀少」(第 1 頁)。然而,我們都知道自己可能永遠攜帶著前任的「內化表徵」。你或許很少主動想起前任,但正因如此,一首熟悉的歌曲才會觸及你心中某個內在層面。

Columbia 的研究團隊注意到既有研究缺口,首先將內化表徵定義為「特定記憶的綜合體,是一種心理影像或心理模型,包含某種程度的感受、想法、信念、期待,以及對那個人存在感的體會」(第 2 頁)。他們進一步提出一系列研究問題,從該經驗的強度,到此類表徵在情感、思維與關係因素(包括依附風格及分手方式)上的精確性質。

他們指出,這種「心碎」與失去伴侶逝世所感受到的喪失應有顯著差異。由於對方仍活著(且依情況可能令人不自在地存在),相關情緒在技術上並不屬於悲傷類別。那麼,這種體驗究竟是什麼?

辨識「過去重要他人」的內在表徵

Farber 與同事借用先前用來理解治療師內在表徵的量表,創建了「過去重要他人表徵量表」(Representations of Past Significant Others),並對 2,203 名線上成年受試者(87% 為女性;平均年齡 31 歲)進行測量。除了收集過去關係細節,調查也詢問想起前任的頻率及人口統計資訊。

首先看想起前任的頻率,受試者在 1–7 分量表上給出了平均 5.5 的驚人分數,並對生動度給出同樣高的 5.1。女性在頻率量表得分較高,主動提出分手者及交往時間較長者亦然。

最常觸發對前任回憶的情境包括懷舊或孤獨感、聽到特定歌曲、紀念特殊日期和感到悲傷。最常浮現的想法包括:想知道前任是否想起自己、回想好與壞的時光、想念前任,以及想知道是否還會再相遇。與這些想法相關的情緒則有害怕、內疚、懊悔與羞愧。

其他有趣發現包括:年長單身女性及焦慮型依附者對前任的想法和感受更多。單身、年輕且焦慮型依附、並缺乏分手收尾感的女性,也更可能想起關係中的問題。對於分手距今較久者,過去的不愉快時光更可能成為糾結源。缺乏收尾感也預測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作者總結道:「在人們持續思考重要前任的方式中,存在強烈的矛盾感」(第 12 頁)。

這對你的內在表徵意味著什麼

作者引用先前一篇探討前任回憶的研究指出,高頻率(幾乎每週一次)想起前任,除了來自物品(如照片)或人際(朋友),也與社群媒體有關。幾乎所有人都會想起前任;他們表示,如今還可得到 Twitter(X)、Facebook、LinkedIn(我再加上 Instagram)的「協助」。社群媒體的「普及與無所不在」大幅增加了想起前任的線索(第 13 頁)。

回到診間的假設情境,作者也進一步說明聽到特定歌曲時想起前任的體驗。音樂與大腦邊緣系統活動相關,而該區域涉及情緒與記憶。想起前任的頻率可能與人們聽到某些歌(他人播放)或刻意播放某些歌以「抓住過去」的頻率有關。

研究發現「害怕」常與前任相關的情緒,出乎意料。若如作者所言,你可體會到當前任的提醒威脅到你的安全感,或只是喚回你對此人仍有感情的念頭時,這種害怕就會浮現。如果你的腦海頻繁飄入飄出前任(或你刻意重播舊歌),你可能覺得對現任伴侶不忠。

本研究另一迷人之處在於,許多人想知道前任是否曾想起自己。過去的伴侶是你過去人生的重要部分,亦幫助塑造今日的你。當那個人離開你的生活,你可能失去部分自我認同。若能確認自己對對方而言曾重要到足以浮上他們腦海,會讓你覺得自己確實對他人具有意義。

作者也提出數項臨床啟示,主要聚焦於缺乏收尾感對持續回憶前任的影響。無論你是否在治療中,將「分手整合進更廣泛的自我概念」可能有所助益(第 17 頁)。

總之,想起前任再正常不過,也並不代表你在哪裡失敗。我們的過去關係幫助界定今日的自我,使我們能夠向前看,同時也回顧過去。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