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為何壽命較短?跨物種大數據揭祕:性選擇與風險行為關聯
Share
一項新研究為男性比女性更早死亡的原因提供新的見解。
重點
-
在美國,男性平均比女性早死5.8年。
-
一項新研究以進化的方式理解為何男性比女性更早死亡。
-
在72%的哺乳類物種中,雄性動物比雌性動物更早死亡。
這是一個相當引人注目的發現:全球範圍內,男性平均比女性早死5.4年。雖然確切的年數在各國之間略有差異,但在全世界和許多不同文化中皆然。
例如,在美國,死亡差距為女性占優的5.8年,導致男性較早死亡的主要因素包括意外傷害、糖尿病、自殺、他殺與心臟病(Yan and co-workers, 2024)。
一項新研究以進化觀點理解為何男性較早死亡
一項於2025年10月1日發表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的新研究,採用進化的視角以更好理解為何男女壽命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Staerk and co-workers, 2025)。該研究題為〈Sexual selection drives sex difference in adult life expectancy across mammals and birds〉,聚焦於:非人類動物是否也能觀察到雌雄之間的死亡年齡差距。為此,科學家分析了來自528種哺乳類與648種鳥類(飼養於動物園或生活於野外)的成年期預期壽命資料。
像人類男性一樣,其他雄性哺乳類也常比雌性更早死亡
對528種哺乳類的發現與人類所見相似。在528種中,有381種(72%)雄性比雌性更早死亡。只有5%的物種呈現對雄性有利的差距,其餘物種在雌雄預期壽命上並無明顯差異。近40%的哺乳類呈現對雌性極為有利的巨大死亡年齡差距。跨物種來看,雌雄之間的死亡年齡差約占其壽命的12%。黑猩猩與大猩猩──我們最接近的靈長類親戚──也呈現與人類相似、對雌性有利的差距。這顯示在哺乳類中,雄性比雌性更早死亡是常態而非例外;此差距並非人類獨有,部分可能源自更大的演化模式。
有趣的是,在鳥類中發現了相反但較弱的模式。整體而言,648種鳥類中有438種(68%)呈現對雄性有利的差距。跨物種來看,鳥類的雌雄死亡年齡差約占其壽命的5%。
如何解釋這樣的結果模式?
科學家接著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分析,以解釋這樣的結果模式。
最能解釋整體結果的因素,是物種是否為單配或非單配。舉例而言,在生活於動物園的物種中,於非單配的物種裡,雌性相較雄性的壽命增加了15%;而在單配物種中,幾乎沒有死亡年齡差距。這與所謂的「性選擇假說」一致:為了與雌性交配,雄性可能展現危及生存的冒險行為(例如與其他雄性打鬥)。在非單配物種中,此效應尤其明顯,因雄性之間的競爭比單配物種更為激烈,導致更高的風險行為與更早死亡。
第二個解釋部分結果的因素,是雌雄之間的體型差異。在雄性遠大於雌性的物種中,死亡年齡差距更大。此發現與前述一致,因為雌雄體型差距極大的物種(如大猩猩或海象)往往並非單配。
此外,雌性對後代的照顧也是驅動年齡差的因素之一。父母通常會減少冒險,因為他們需為子女負責;這可能解釋為何成為父母能提升預期壽命。
從這項研究,我們能學到男性為何較女性早死這麼多?
研究者認為,他們的發現有助於解釋男女在壽命上為何有如此強烈且一致的差異。女性在壽命上的優勢並非人類獨有,而是哺乳類演化裡更廣泛模式的一部分。眾所周知,男性比女性更常出現風險行為,例如高速駕駛、飲酒或用藥,這些都可能縮短壽命。
上述促成死亡年齡差距的許多因素(意外傷害、糖尿病、自殺、他殺與心臟病)都能透過生活型態的選擇加以改善。由於研究指出,育兒照顧可能透過降低風險行為而延長壽命,成為爸爸或許是縮小死亡年齡差距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