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十月份的通貨膨脹數據符合市場預期。全國商品和服務的衡量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九月到十月上漲了0.2%,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6%。排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膨數據則按月上漲0.3%。
這一最新數據出現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十二月會議前的幾週內。市場目前預期聯準會將進行第三次降息,並且越來越接近其長期通脹目標的2%。
在十一月的FOMC會議後,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表示:「我們依然有信心,通過適當的政策調整,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強勢可以保持,通膨將可持續地降低至2%。」
這段表述出現在十月份的就業數據顯示招聘大幅放緩後,這反映了颶風和波音(Boeing)罷工的影響。該月美國經濟僅增加了12,000個就業崗位。
為什麼目標設定為2%?
為什麼通膨目標定在2%?
通膨數據一直是聯準會政策變化的重要先兆,這是因為中央銀行的雙重使命:促進最大就業和價格穩定。
雖然聯準會從未明確定義「最大就業」的具體數字,但自2012年以來,通膨預期一直被錨定在2%。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和彭博經濟學家的David Wilcox指出,2%的目標給了聯準會足夠的空間來調整政策,以維持經濟的健康狀況。
「你希望有一點緩衝,讓聯準會在經濟正常時有能力降低利率,這樣當經濟陷入衰退時,聯準會就有空間採取行動應對。」Wilcox表示。「你希望利率能夠從高於零的水平開始,這樣聯準會就可以調整經濟條件,降低利率,從而降低抵押貸款和車貸的借貸利率。」
央行思維中的「革命」
如今,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普遍採用2%的通膨目標,但這一目標的基礎並非源於學術研究,而是來自於新西蘭的一次即興言論。
1988年,新西蘭正與長達二十年的雙位數通膨作鬥爭。當時該國財政部長Roger Douglas在電視訪問中被問及如何計劃降低高物價,他說希望通膨下降到0%至1%的區間。當時,物價已經首次在幾年來降至10%以下。
這番言論並非基於政策,但它確立了公眾的預期。當時任新西蘭儲備銀行行長的Don Brash上任後,推動使這一想法成為正式目標,並將通膨目標範圍擴展至2%,以給政策制定者更多的操作空間。
隨後,加拿大和英國的中央銀行也紛紛效仿。然而,美聯儲直到2012年才公開採用2%的通膨目標,這是在時任主席Ben Bernanke的領導下達成的。在當年1月的FOMC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Bernanke正式宣布2%的通膨目標,稱其「應有助於促進價格穩定並降低長期利率。」
「曾經有一段時間,聯準會的決策者們試圖營造一種神秘感,並將他們的聲明掩蓋在模棱兩可的措辭中。」Wilcox說道。「Bernanke走在思維變革的前沿,他認為明確目標、清晰而易懂地向金融市場參與者以及普通家庭和企業傳達所做的事情及其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推進貨幣政策的目標,使貨幣政策更為有效。」
目標2%通膨的爭議
在隨後的幾年中,通膨始終低於2%的目標。2020年,聯準會在檢視其貨幣政策框架後,對其政策進行了微調,以便提供更多靈活性。聯準會官員通過名為「平均通膨目標」的政策,力圖在一段時間內達到平均2%的通膨。
自疫情以來,頑固的通膨再度引發了對聯準會通膨政策的辯論。
批評者認為目標應該高於2%。在今年早些時候的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加州民主黨議員Brad Sherman質疑Powell,聯準會的通膨政策是否足夠保持經濟健康。
「如果標準過高,我們將失去經濟增長。」他說。「如果標準過低,我們將面臨救助和破產。」
其他批評者則認為聯準會對通膨的過度關注是以犧牲勞動市場為代價的,認為聯準會應對其另一項任務也採用類似的數字目標。
聯準會每五年審查其貨幣政策框架。隨著今年最新審查的開始,聯準會官員承諾將「徹底」檢查其「政策策略、工具和溝通方式」。
資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