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戀的心理學:為何我們追逐無法得到的愛

單戀的心理學:為何我們追逐無法得到的愛

理解無法觸及的魅力背後的心理陷阱

  • 稀缺效應增加了我們對情感上或身體上不可得之人的渴望。

  • 進化根源將浪漫拒絕與原始的社會排斥恐懼和生存威脅聯繫起來。

  • 文化敘事常常美化單戀,誤導我們追求不可得之愛。

  • 獨立於人際關係重新定義自我價值是打破無回報愛情循環的關鍵。

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無法抗拒地被某個似乎不可及的人吸引——也許是在他們拒絕你或結束你們的關係之後?

這是一種令人沮喪但常見的經歷:對方越是遠離,我們越發想要靠近他們。儘管有明顯的跡象顯示他們並不那麼投入,我們的大腦卻會欺騙自己,讓我們相信這個人有某種特殊之處——某些值得我們追求的東西。

這種動態在書籍和電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中被幽默和戲劇性地探討。儘管該作品廣受歡迎,但其中的信息往往不被人們聽取。當某人與我們保持距離時,我們的本能往往不是放手,而是無論代價如何都要堅持。

但為何我們對那些拒絕或冷落我們、不回應我們感情的人如此迷戀?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對那些把我們排在優先事項末位的人如此著迷?

稀缺效應:當少即是多

我們可能會迷戀上某個對我們沒興趣的人,其中一個原因可以追溯到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所稱的「稀缺效應」。這一原則指出,我們往往會對那些稀缺或難以獲得的東西賦予更高的價值。想像一下稀有的收藏品或限量版商品——它的稀有性增加了它的感知價值。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人際關係。

當一個人較少接觸——無論是情感上、身體上還是兩者皆有——我們會不自覺地開始更重視他們。他們的注意力成了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正因為它並非隨手可得。這可能使我們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不可得性加深了我們的渴望,使我們更難放手。

進化的誤失:為何我們追逐錯誤的人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對那些不回應我們感情的人著迷似乎令人費解。畢竟,吸引力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找到一個兼容的伴侶,與其形成聯繫,從歷史上看,這也確保了我們基因的延續。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被不感興趣的人吸引呢?

有一種理論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進化的誤失——在其他情境中有益特徵的副產品。對於早期人類來說,成為社會群體的一員對於生存至關重要。社會排斥可能意味著被排除在群體之外,在那個時代,孤立可能導致死亡。因此,人類進化出了對拒絕的強烈厭惡,這在今天表現為面對浪漫拒絕時的強烈情感痛苦。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厭惡可能會出現偏差。拒絕帶來的情感痛苦可能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贏得那個不感興趣的人的青睞,這是一種誤導的行為,目的是避免這種痛苦。這可能導致我們對不回應我們感情的人產生執念,這源於對社會排斥的深層恐懼。

文化敘事:愛情故事的力量

文化在塑造我們對浪漫拒絕的反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童年開始,我們就被無數美化單戀和追求不可得之愛的故事所轟炸。無論是在電影、書籍,甚至音樂中,都有一種普遍的敘事,暗示在面對拒絕時的堅持不僅是高尚的,而且往往會有回報。

這種文化劇本教導我們將愛情視為一種挑戰,儘管困難重重,也必須為之奮鬥。不幸的是,這強化了這樣的觀念:如果我們努力夠了,就可以改變某人的想法,贏得他們的感情。然而,現實是,這種心態可能讓我們陷入無回報的愛情循環中,浪費時間和情感精力在那些根本不感興趣的人身上。

單身的社會污名

社會期望進一步複雜化了我們對浪漫拒絕的反應。社會常常將處於一段關係中與穩定、成功和幸福等同起來。當我們處於一段關係中時,我們被視為一個單位,與伴侶一起受邀參加社交活動,被認為達到了人生的重要里程碑。

相反,當一段關係結束時,尤其是在我們的社交圈內,這被視為一件值得關注的事。一段關係的結束可能會導致社會地位的下降,並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

單身——特別是在分手之後——幾乎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污名。社會往往會以某種程度的同情或甚至懷疑來看待單身者,尤其是那些最近被拒絕的人。

為了避免與單身相關的負面評價,社會壓力使我們可能會緊抓住對我們不利的關係,或者追逐那些不感興趣的人,只是為了避免單身的負面判斷。

打破束縛,重拾自我價值

那麼,我們該如何擺脫追逐那些不想要我們的人這一循環呢?第一步是重新定義你的自我價值,將其與你的關係狀態分開。至關重要的是,你的價值不會因為別人看不見而減少。

同樣重要的是:你不僅僅是你的浪漫關係。你的身份並不是由別人對你的興趣或你的關係狀態來決定的——這是你自己定義的。

通過認識到那些引發你破壞性行為模式和過度依賴外部認可的因素,並有意識地選擇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你可以開始重拾「自我」。記住,你擁有的最重要的關係是與你自己的關係——明智地投資於這段關係。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語時禮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