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What if」糾結:研究揭示減少後更快樂、更健康

停止「What if」糾結:研究揭示減少後更快樂、更健康

一項新研究顯示,減少「What if?」思考具有情緒上的益處。

重點

  • 一項新研究聚焦於年長者的「What if?」思考

  • 年長者比年輕成人更不憂鬱。

  • 較少「What If?」思考與更高的情緒健康相關。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想法:

「如果我當初選擇結婚生三個小孩,而不是環遊世界並專注於我的職涯,會怎樣?」

「如果我照著一直以來的夢想搬到義大利,而不是大學畢業後留在美國,會怎樣?」

「如果我選擇買一座農場做有機起司,而不是成為投資銀行家,會怎樣?」

隨著我們年紀增長,我們必須一再在生活中的不同選項之間做出選擇。一旦我們決定了其中一個選項,其他選項往往就永遠消失了。若在日後對自己做過的選擇感到不滿,人們很常開始出現「What if?」的想法。一個重要的問題是:「What if?」思考是無害的,還是會讓人們對自己做過的選擇與整體人生感到不快樂?

關於中年之後「What if?」思考的新心理學研究

2025年10月7日發表於科學期刊GeroScience的一項新研究,聚焦於一個重要問題:在人生後期的「What If?」思考是否對情緒健康有負面影響(Galli 及同事,2025)。在這項研究〈中年之後的「What-if」思考之年齡差異:前額葉的貢獻與對晚年情緒健康的意涵〉中,科學家分析了超過494名48至75歲德國志工的資料。受試者參與了一項所謂的連續風險承擔作業。在這項作業中,受試者在電腦螢幕上面對八個箱子的圖片。其中七個箱子裝有虛擬金幣,若被打開,每個可得一分。然而,有一個箱子裡有惡魔的圖片。若打開這個箱子,受試者將失去該次試驗的所有分數。在每一次試驗中,受試者必須將一個紅色框移動到他們希望所有箱子被打開到的那個箱子上。打開的箱子越多,就能獲得越多分數,但失去所有進度的風險也會增加。之所以使用這項作業,是因為先前已顯示它能在部分人於失敗回合後,實驗性地誘發「What If?」思考。

此外,受試者也填寫了各種心理學問卷,以評估其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情緒調節,以及憂鬱症狀。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科學家也分析了神經影像資料,以評估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如何在功能上與大腦其他區域連結。之所以選擇這個大腦區域,是因為先前研究已顯示它對情緒老化至關重要,並在老化過程中向正向情緒的轉變上扮演角色。

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

研究的第一個結果是:年紀越長,人們對生活越滿意、也越不憂鬱。此外,樣本中的年長者比年輕成人展現出更少的「What if?」思考。然而,這項發現只適用於沒有重大憂鬱症狀的年長者。這顯示能遠離「What if?」思考的年長者,一般比那些大量反芻錯失機會的人更不憂鬱。因此,科學家提出,過度的「What if?」思考可能是老年憂鬱的風險因子。進一步分析顯示,抑制「What if?」思考的能力能改善年長者的情緒健康,因為這使他們能更正向地評估人生。此外,神經影像資料的分析指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與另一個大腦區域——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之間的連結,對於在老年減少「What if?」思考特別重要。這個大腦區域對思考與決策至關重要,同時也與解決衝突有關。因此,正向情緒調節與解決衝突能力的結合,對於避免因「What if?」思考而產生的後悔至關重要。

重點結論

隨著我們變老,錯失的機會會累積。這項研究顯示,過度思索「本可以如何」可能會提高憂鬱風險。因此,為了心理健康,最好避免過多的「What If?」思考,以防止苦澀與遺憾。為年長者建立面對錯失機會所引發後悔的心理韌性,因此可能是幫助他們達致並維持更佳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