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身體,自我意識能真正存在嗎?

沒有身體,自我意識能真正存在嗎?

炎症如何改寫我們是誰的故事。

重點

  • 研究顯示,體內訊號對塑造我們的自我感與存在感至關重要。

  • 免疫系統運用精密機制區分身體自身組織與外來物。

  • 每一次這種區分被破壞,都會改變認知功能與自我感。

許多人,包括科學家與哲學家,都假設自我意識僅源於大腦。這不只是哲學問題;現代生物科技公司正嘗試透過保存大腦並將其移植到新身體或機器人宿主中來延長生命。但大腦真的是我們的全部嗎?沒有活著的身體,意識能持續存在嗎?

Being You: A New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中,Anil Seth 說明我們的「自我」並不脫離身體,它是大腦創造的。長久以來,自笛卡爾於十八世紀的主張後,科學避免把自我視為超越身體的概念;然而 Seth 主張,大腦建構自我與建構外部世界經驗方式相同:透過類似視覺與聽覺的預測與校正。他指出,「存在感」來自心跳、呼吸、飢餓與肌肉張力等體內訊號。大腦持續監測這些訊號(內感受),以維持體內平衡(恆定性);並預測需求、調節體溫、血糖、氧氣等(異態平衡)。

依 Seth 之見,「自我」像是一種有用的錯覺——不是虛假,而是大腦為了生存與順暢運作而造出的模型。關鍵在於:大腦建構自我,卻需要身體訊號。若沒有身體的訊號,大腦無法形成穩定自我感。

內感受與炎症

就像大腦依靠心跳與血糖訊號來建構自我,它也監控免疫活動,把炎症視為體內狀態的關鍵「狀態回報」。然而炎症在自我與主觀經驗的形成中常被忽略。炎症是免疫系統對感染、組織損傷與癌變的反應。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會在任務完成後終止炎症,但有時並未如此,炎症持續下去,成為慢性問題。

大腦透過多種機制偵測體內炎症。有些發炎化合物可經無完整血腦屏障的嘔吐中樞(AP)等區域進入大腦;另一途徑是偵測可穿過血腦屏障的訊號。外周炎症可藉此擴散至大腦並擾亂其正常功能,稱為神經炎症。

大腦會啟動抗炎系統予以回應,例如增加迷走神經活動,進而激活免疫細胞上的膽鹼受體;亦透過下視丘-垂體-腎上腺(HPA)軸釋放皮質醇。若這些腦控抗炎機制失靈,炎症便可能延續。大腦甚至能「記住」身體過去的炎症。

島葉位於外側溝深處,負責處理感覺資訊與情緒反應,並在自我覺察中扮演關鍵角色。fMRI 顯示,它會對 IL-6、內毒素等發炎化合物活化。動物研究更發現,島葉中特定神經元在結腸發炎時被激活,日後若再次刺激這些神經元,可重現相同炎症,顯示大腦存在一種「炎症記憶」。

炎症總在提示外來、非自身的威脅

免疫系統具有精密的辨識機制,可區分自身組織與外來或異常細胞。T 細胞等免疫細胞會接受關於自體抗原的教育,從而持續辨認外來抗原並視為威脅。因此,免疫系統可謂身體「自我」的守護者;它會在遇到外來病原或抗原異常細胞時向大腦發訊號。炎症既協調免疫反應,也提醒大腦調節發燒、病態行為與免疫細胞遷移等過程,以增強病原清除。

作為外來威脅訊號的炎症會影響大腦中的自我感嗎?

大腦偵測到的外周炎症會影響主觀經驗,即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MRI 研究顯示,外周 C-反應蛋白升高與掌管情緒與自我處理的預設模式網路(DMN)微結構與連結改變相關,可能導致憂鬱的認知與情緒表現,包括自我體驗障礙。

儘管大腦是自我與意識形成的主要場所,身體仍在塑造自我感上扮演關鍵角色,而免疫系統或許是其中最核心的內部訊號。免疫訊號關注「自我身分」,任何變動都會引發身心事件,改變認知功能,帶來憂鬱、快感缺失、焦慮與自我體驗異常。

若將自我感定義為區分「我與他人」的覺知,就需辨識使我們獨特的要素。抗原身分提供了強烈且獨一無二的標誌,並影響大腦中的自我感。當免疫系統錯把自身組織當外敵時,大腦亦會對自我感產生混亂。自體免疫疾病可破壞個人自我形象與體驗,帶來失落、疏離,甚至難以將過去的自己與當下現實調和。

換言之,免疫系統如同生物學「指紋」。當系統出錯(如自體免疫疾病),身體開始攻擊自身,大腦接收混亂訊號,個體可能感到迷失,彷彿成了自己身體中的陌生人;時間一久,他們會努力尋回或重建對自我的認同。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