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感引領個性變化:小步調整的力量

目標感引領個性變化:小步調整的力量

新的研究顯示,目標感能引導你走向全新的未知方向。

重點摘要

  • 個性通常被視為固定且無法改變的,特別是在晚年。

  • 新的研究顯示,調整目標感能促進更具適應性的個性發展。

  • 從小步開始,你可以逐步建立實現目標的自信。

儘管個性在二十歲之前已經成形且無法改變的觀念早已被推翻,但許多人仍然認為,二十歲時的個性會陪伴一生。如果你是外向型,會永遠保持這樣;如果你常常擔心,就很難擺脫這種心態。隨著研究的增加,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隨著人們從年輕到年長,變化不僅可能,而且很有可能發生。然而,這些證據常常被忽略。

如果你對自己的個性感到滿意,個性穩定並不會讓你覺得是一種困擾。然而,如果你想增強某些心理特質或減弱其他特質,是否能在這個問題上找到改變的可能性呢?

以目標感來引發變化

根據啟明大學的Mohsen Joshanloo(2024年)的說法,「個性理論越來越重視個性特質的動態特性。」此外,「個性特質被視為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努力、量身定制的干預措施以及個人成長策略來積極塑造和培養的可塑性品質。」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個性,或許可以將其重塑為更令人滿意的品質組合。

為了啟動個性變化的機制,Joshanloo認為,你需要深入探討你的「目標感」。目標感是最終的動力來源,它包含了希望將你的精力和行為導向一種感覺,即你的過去是有意義的,而你的未來也將如此。此外,「它是幸福感和健康的旗艦指標。」當你的目標感消失時,你的未來道路上那道引導光也會消失。

基於這些概念,如果你想將個性發展轉向更充實的方向,你需要將其與目標感聯繫起來。個性變化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它會回應你為成為更理想的自己而採取的行動。

或許你愈來愈不滿自己經常對他人發牢騷。你不再接受好朋友戀愛對象的古怪性格,反而對他們的言論感到惱火,甚至因朋友與這個人來往而生氣。你的惱怒使你與這對情侶的關係變得疏遠,但你卻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是否有可能通過一個小小的心理調整讓你回到善良的軌道上呢?

渴望改變與實現改變

為了將目標感引發變化的理念轉化為可檢驗的假設,Joshanloo使用了來自健康與退休研究(HRS)的縱向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2010年至2022年間的四次數據收集,研究對象超過11,000名成人,2010年時的平均年齡為64歲。

研究參與者完成了一份基於五大人格模型(FFM)的31題個性特質問卷,評估了盡責性、開放性、神經質、宜人性和經驗開放性。為了評估目標感,HRS團隊使用了一份包含七個問題的標準問卷,如「我享受為未來制定計畫並努力實現它們。」

統計分析的主要框架是使用早期的個性得分來預測目標感得分,反之亦然,並在四次測試中進行跨時間的比較。研究假設的關鍵測試是,從目標感到個性之間的滯後相關是否會比每組測量的跨時間相關或反向滯後相關更大。

結果支持目標感→個性變化的假設,在所有五個特質中,高目標感在某一時間點預測了後續時間的個性特質得分增長(對神經質來說,得分則是下降)。在任何時間點上,目標感得分較高的人其正面特質得分也較高,但滯後效應更為顯著。

發揮你的目標感

這項全面的研究顯示,即使在變化看似不可能的晚年,你仍然可以將個性發展引導向更好的方向。然而,如果你覺得需要重新塑造你的目標感,該如何開始呢?

在解讀研究結果時,啟明大學的研究者建議使用一種稱為「目標作為特質、習慣和狀態(PATHS)」的理論。從特質層面來看,目標感可以被視為一個總體的人生目標;習慣則包括你的有目的行為模式以及你對每個瞬間行動是否有意義的感受。Joshanloo強調,採用「由下而上」的方法,可以從將有意義的活動納入日常生活開始。

與其每次都思考每個行動是否在為你的人生增添意義,不如找到一個你喜歡並期待繼續的興趣或愛好。也許你一直想知道給寵物畫一幅肖像會是什麼樣子。為什麼不拿起鉛筆,現在就開始呢?你可能不會一次就完成,但這會是一個讓你期待明天繼續的活動。

回到你對朋友戀愛對象的經歷上,你可以嘗試從煩躁轉向接受,決定不要那麼快下判斷。為什麼不試試看,看看會發生什麼呢?這不僅可能會讓你的人際關係更和諧,你還可能發現和對方打打趣、開開玩笑比你想像的更有趣。正如Joshanloo所說,「培養目標感能引導我們走向自我發展和個性優化的道路。」

總結

總而言之,激發你的目標感或許比你想像的更容易。採用「由下而上」的方法,從小的調整開始,觀察你的個性如何助你實現個人成長的滿足感。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