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誤解了快樂的真正來源

你可能誤解了快樂的真正來源

人們對於自己和他人如何享受體驗的看法可能是錯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謂的「素樸理論」(lay theories),也就是關於什麼能讓自己和他人快樂,以及哪些產品和體驗會讓我們和他人享受的信念。基於這些素樸理論,我們做出購買決策,無論是為自己購買物品,還是為他人挑選禮物。

例如,我可能夢想著來一場異國沙灘度假,因為我相信在沙灘上休息是讓自己放鬆的最佳方式。或者,我可能認為我親近的人更喜歡實體禮物而非禮品卡,因此我花費數小時進行節日購物,而不是透過幾次點擊在線上購買禮品卡。

這些素樸理論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經驗,以及我們從他人那裡聽到或讀到的資訊。它們在我們做決策時能提供極大的指導,因為我們不需要獨立思考每一個消費決策,而是可以依賴一些對自己和他人喜好的普遍概念。

素樸理論並不完美

然而,我們的素樸理論也可能是錯誤的。Jenny Olsen 及其同事(2025)在一篇最新的論文中展示了一個廣為流傳但實際上錯誤的素樸理論。

他們的研究發現,消費者普遍認為,要真正享受能夠滿足高階心理需求的體驗(例如參觀博物館或學習語言課程),人們必須先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換句話說,除非一個人的食物、安全和住所需求得到滿足,否則他無法享受學習或成長等心理層面的體驗。這種觀念在實踐中的含義是,消費者認為那些經濟狀況較差、甚至難以滿足基本需求的人,在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之前,無法真正享受學習與成長的體驗。

在一項針對600多名美國學生的研究中,參與者普遍認為,當一家餐廳的食物被描述為「烹飪藝術」時,經濟較困難的人會比富裕的人享受得更少。這是因為參與者認為貧窮者首先需要滿足「食物作為生存所需」的需求,才能進一步將其視為一種心理層面的享受。在另一項針對500多名美國學生的研究中,參與者在為低收入者選擇禮物時,傾向於選擇更偏向生存用途的物品(如水瓶或手套),而為高收入者則選擇更偏向享受的禮物(如書籍或日記本)。

為什麼這種素樸理論是錯的?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300多名曾經參觀過主題樂園或音樂會的受訪者,結果顯示,體驗的享受程度與收入無關。無論貧窮或富裕,人們對這些體驗的享受程度並沒有顯著差異,無論該體驗是否滿足了他們的基本需求或心理需求。

這一發現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消費者過於專注於「先滿足所有需求再享受」,他們可能會錯失自身的樂趣;他們也可能送出不符合對方需求的禮物。如果他們等到財務穩定後才開始學語言、參觀博物館或加入讀書會,他們可能會不必要地錯失許多有趣、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資料來源

返回網誌

客製禮盒